"賣豬仔"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檔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03.jpg|thumb|400px|right|{{檔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03.jpg}}]]
 
[[檔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03.jpg|thumb|400px|right|{{檔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03.jpg}}]]
 
==簡介==
 
==簡介==
  '''豬仔''',又稱苦力、華工、契約勞工,泛指清末時期以合約方式前往海外從事勞力工作以維生的廉價勞工。這些華工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被招工館中介至海外謀生,他們會收到首期的預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這種做法被俗稱為[[賣豬仔]],而招工館則又被稱為「豬仔館」。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
+
'''豬仔''',又稱苦力、華工、契約勞工,泛指清末時期以合約方式前往海外從事勞力工作以維生的廉價勞工。這些華工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被招工館中介至海外謀生,他們會收到首期的預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這種做法被俗稱為[[賣豬仔]],而招工館則又被稱為「豬仔館」。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
  
 
==起源==
 
==起源==
  [[賣豬仔]]趨勢之形成起源於西方列強在開拓殖民地後,需要大量勞動力來開採當地資源。19世紀初,由於西方各國逐漸禁止黑奴奴隸貿易,所以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廉價勞工。當時中國清政府的軟弱衰敗導致東南沿海一帶人民被迫出海謀生。西方殖民者趁勢將他們引進到東南亞或美洲殖民地當苦力。這些苦力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通常是窮困的農民或漁民,被欺騙或詐騙簽署合約賣身到海外。運送的船隻往往擠滿苦力,環境和條件極其惡劣,不少人未抵達目的地就已命喪途中。這種苦力貿易過程中充斥種種非人待遇,因此俗稱[[賣豬仔]]。
+
[[賣豬仔]]趨勢之形成起源於西方列強在開拓殖民地後,需要大量勞動力來開採當地資源。19世紀初,由於西方各國逐漸禁止黑奴奴隸貿易,所以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廉價勞工。當時中國清政府的軟弱衰敗導致東南沿海一帶人民被迫出海謀生。西方殖民者趁勢將他們引進到東南亞或美洲殖民地當苦力。這些苦力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通常是窮困的農民或漁民,被欺騙或詐騙簽署合約賣身到海外。運送的船隻往往擠滿苦力,環境和條件極其惡劣,不少人未抵達目的地就已命喪途中。這種苦力貿易過程中充斥種種非人待遇,因此俗稱[[賣豬仔]]。
  
 
==馬來西亞華工==
 
==馬來西亞華工==
  早期英殖民政府在馬來西亞大力推動錫礦業與種植業,勞動力需求激增,所以自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以契約勞工方式大量引進華人苦力,導致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進而成為大馬主要族群之一。
+
早期英殖民政府在馬來西亞大力推動錫礦業與種植業,勞動力需求激增,所以自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以契約勞工方式大量引進華人苦力,導致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進而成為大馬主要族群之一。
  
  此外,早期以賣豬仔方式來到南洋的華人移工,居住空間極其狹小,稱為苦力間;而在華人移工苦力聚集區,往往賭館、烟館、妓館林立,許多移工不堪生活壓力,最終沉迷於黃、賭、毒而無法自拔。另外,早期華人移民會以祕密會社形成互助組織,也會經常為維護群體利益而爆發衝突與械鬥。
+
此外,早期以賣豬仔方式來到南洋的華人移工,居住空間極其狹小,稱為苦力間;而在華人移工苦力聚集區,往往賭館、烟館、妓館林立,許多移工不堪生活壓力,最終沉迷於黃、賭、毒而無法自拔。另外,早期華人移民會以祕密會社形成互助組織,也會經常為維護群體利益而爆發衝突與械鬥。
  
 
==相簿==
 
==相簿==

於 2021年8月13日 (五) 13:36 的修訂

*簡述: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展區:早期以賣豬仔方式來到南洋的華人移工,居住空間極其狹小,稱為苦力間。
*攝影者:林信成
*攝影日期:2019/07/19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豬仔,又稱苦力、華工、契約勞工,泛指清末時期以合約方式前往海外從事勞力工作以維生的廉價勞工。這些華工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被招工館中介至海外謀生,他們會收到首期的預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這種做法被俗稱為賣豬仔,而招工館則又被稱為「豬仔館」。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

起源

賣豬仔趨勢之形成起源於西方列強在開拓殖民地後,需要大量勞動力來開採當地資源。19世紀初,由於西方各國逐漸禁止黑奴奴隸貿易,所以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廉價勞工。當時中國清政府的軟弱衰敗導致東南沿海一帶人民被迫出海謀生。西方殖民者趁勢將他們引進到東南亞或美洲殖民地當苦力。這些苦力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通常是窮困的農民或漁民,被欺騙或詐騙簽署合約賣身到海外。運送的船隻往往擠滿苦力,環境和條件極其惡劣,不少人未抵達目的地就已命喪途中。這種苦力貿易過程中充斥種種非人待遇,因此俗稱賣豬仔

馬來西亞華工

早期英殖民政府在馬來西亞大力推動錫礦業與種植業,勞動力需求激增,所以自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以契約勞工方式大量引進華人苦力,導致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進而成為大馬主要族群之一。

此外,早期以賣豬仔方式來到南洋的華人移工,居住空間極其狹小,稱為苦力間;而在華人移工苦力聚集區,往往賭館、烟館、妓館林立,許多移工不堪生活壓力,最終沉迷於黃、賭、毒而無法自拔。另外,早期華人移民會以祕密會社形成互助組織,也會經常為維護群體利益而爆發衝突與械鬥。

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