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於 2021年9月15日 (三) 10:38 由 望月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生平)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是創造社的創辦人之一,也是中國散文家、小說家、詩人。

生平

  • 1896年郁達夫出生浙江省富陽縣滿州弄(今達夫弄)。
  • 1899年三歲喪父。
  • 1903年七歲入私塾。
  • 1905年九歲便能賦詩。
  • 1910年與徐志摩厲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學堂,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
  • 1913年隨哥哥郁華日本留學。
  • 1919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就讀。
  • 1921年與同為留日學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組織文學團體「創造社」。
  • 1922年畢業回國後,在安慶法政專校教英語,翌年辭職。
  • 1923年擔任北京大學講師授課。
  • 1924去武昌師範大學任教。
  • 1925《洪水》雜誌。
  • 1926年主持創造社出版工作。
  • 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創立,為創始會員,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學(現安徽師範大學和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僅任教四個月。
  • 1933年移居杭州。
  • 1934參與浙江省政府參議。
  • 1935年擔任《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編。
  • 1936年擔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兼公報室主任,同年訪問台灣。
  • 1938年攜眷至武漢,任政治部設計委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曾赴徐州勞軍,在各前線參訪。同年底,又攜眷前往南洋,宣傳抗戰。
其後抵達新加坡,擔任《星洲日報》文藝副刊《晨星》、《星洲晚報》文藝副刊《繁星》和《星光畫報》文藝版的主編。
  • 1940年成為新加坡南洋學會創建人之一。
  • 1941年太平洋戰爭,擔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華僑抗敵動員委員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新加坡失守後,郁達夫避難。
  • 1942年流亡至蘇門答臘西部市鎮巴爺公務,化名趙廉並在當地人協助之下開設酒廠維生。期間擔任日軍翻譯,引發民眾不滿。
  • 1945年日軍知道其身分,日本投降後不久的某個晚上同時郁達夫下落不明,至今死因也不明朗。
  •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
  • 1983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證書。
  •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佈郁達夫為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之一。

作品

  • 小說
《銀灰色的死》
《一個人在途上》
《沉淪》
《南遷》
《蔦蘿行》
《春風沉醉的晚上》
《離散之前》
《薄奠》
《遲桂花》
《一夜情》
  • 散文
《釣台的春晝》
《西溪的晴雨》
《超山的梅花》
《馬六甲遊記》
  • 日記
《日記九種》
《蕪城日記》
《回程日記》
《滄州日記》(1932年10月6日—10月13日)
《水明樓日記》(1932年10月14日—11月10日)
《梅雨日記》(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
《秋霖日記》(1935年9月1日—9月20日)
《鼕餘日記》
  • 戲劇
  • 1987年《郁達夫傳奇》
  • 1994年《郁達夫的愛與恨》
  • 舊詩
郁達夫自1910年起便作舊體詩,亦頗有聲名。與王映霞失和後,將事情經過寫成組詩《毀家詩記》,有詩十九首、詞一闕。
台灣作家劉心皇編有《郁達夫詩詞彙編全集》(台北:台灣商務,1982)。
  • 譯作
郁達夫精通英、德、日三種外語,故亦有不少翻譯作品。

紀念

郁達夫小說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