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律戰爭"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檔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08.jpg|thumb|400px|right|[[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展示的早期華人[[祕密會社]]武裝衝突]]
 
[[檔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08.jpg|thumb|400px|right|[[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展示的早期華人[[祕密會社]]武裝衝突]]
[[拿律戰爭]]([[Larut War]])或譯為[[拉律戰爭]],是1861年至1874年間,因霹靂州長期的採礦紛爭,加上霹靂王室爭奪王位繼承權所引發的一連串戰事。(詳見:[[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
[[拿律戰爭]]([[Larut War]])或譯為[[拉律戰爭]],是1861年至1874年間,因霹靂州長期的採礦紛爭,加上霹靂王室爭奪王位繼承權所引發的一連串戰事,最終以簽署[[邦咯條約]]而結束了戰爭。(詳見:[[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霹靂採錫==
 
==霹靂採錫==

於 2021年9月3日 (五) 11:54 的修訂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展示的早期華人祕密會社武裝衝突

拿律戰爭Larut War)或譯為拉律戰爭,是1861年至1874年間,因霹靂州長期的採礦紛爭,加上霹靂王室爭奪王位繼承權所引發的一連串戰事,最終以簽署邦咯條約而結束了戰爭。(詳見: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霹靂採錫

霹靂州的華人史離不開錫礦開採。1848年,霹靂拿律地區(又稱拉律,即今日之太平)的土酋隆查法(Long Jaafar)因飼養的大象Larut走失,回來時身上沾滿錫粉而引領人們發現豐饒的錫苗,隆查法因而以象名將該區命名為拿律Larut)。在取得霹靂蘇丹的允許後,隆查法便開始從檳城引進了許多華工到吉輦包(Klian Pauh)與甘文丁(Kamunting)大規模開採錫礦。在1850年之前,拿律只有3個華人,但到1872年時,拿律區已有4萬個華人。

讀取地圖中...


採礦衝突

1856年,隆佳法去世,由兒子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繼承其事業。吉輦包與甘文丁兩地的錫礦開發者分別為海山公司及義興公司。初期還相安無事,後來因為開採越來越多礦區,造成重疊,加上早期採錫多用水泵法,需要大量水源。因此,為了擴大礦區及爭奪水源,兩派人馬經常發生械鬥,甚至把亂事蔓延到檳榔嶼威省

1862年,以鄭景貴為首的海山派在卡依布拉欣的支持之下,把義興派趕出甘文丁。義興派就向當時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投訴。由於兩派的械鬥直接導致錫礦停產,影響霹靂州的商業活動,損害了海峽殖民地商人的利益。因此,英國要求蘇丹賠償,卡依布拉欣在蘇丹的壓力之下,只好讓義興派回來採礦。這一次的衝突暫時得到解決。

爭王內戰

1871年,霹靂蘇丹阿里逝世,發生王位繼承權糾紛,副王拉惹阿都拉被排擠,三王拉惹伊斯邁被擁立為蘇丹。為了奪回王位,拉惹阿都拉尋求義興公司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拉攏海山公司對抗。王位鬥爭跟礦務紛爭糾纏在一起。拉惹阿都拉得到下霹靂的酋長、義興公司與海峽殖民地商人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得到海山公司、大伯公會、華族商人的幫忙,形成兩個敵對陣營,終於爆發了拿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錫礦完全停產,人們每天都活在殺戮之中。

邦咯協定

1873年,拉惹阿都拉向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請求,希望英國協助平定內亂,並承認他為蘇丹。

1874年,英國介入,克拉克總督調停戰爭並與各派領袖舉行「邦咯會談」,最終簽訂了《邦咯協定》。在這次的談判中,海山派的代表是鄭景貴,而義興派的代表是陳亞炎。《邦咯協定》主要內容為承認拉惹阿都拉為霹靂蘇丹;蘇丹伊斯邁退位,但獲得土地和津貼作為補償;霹靂政府接受英國委派一名參政司作為行政顧問.此協定成功化解霹靂長期以來的政治內爭,恢復海峽殖民地與霹靂的商業關係,但同時也是英國勢力滲透馬來各邦的開始。

這段時期前後曾發生四次戰亂,涉及在內的義興公司領袖陳亞炎和海山公司領袖鄭景貴在戰後被委任為華人甲必丹,史稱拿律戰爭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