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豬仔"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 '''豬仔,又稱苦力、咕嘔、華工、契約勞工,泛指清末時期以合約方式前往海外從事勞力工作以維生的廉價勞工。 ...") |
|||
行 1: | 行 1: | ||
− | ''' | + | '''豬仔''',又稱苦力、咕嘔、華工、契約勞工,泛指清末時期以合約方式前往海外從事勞力工作以維生的廉價勞工。 |
西方列強在開拓殖民地後,需要大量勞動力來開採當地資源。19世紀初,由於西方各國逐漸禁止黑奴奴隸貿易,所以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廉價勞工。當時中國清政府的軟弱衰敗導致東南沿海一帶人民被迫出海謀生。西方殖民者趁勢將他們引進到東南亞或美洲殖民地當苦力。這些苦力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通常是窮困的農民或漁民,被欺騙或詐騙簽署合約賣身到海外。運送的船隻往往擠滿苦力,環境和條件極其惡劣,不少人未抵達目的地就已命喪途中。這種苦力貿易過程中充斥種種非人待遇,因此俗稱[[賣豬仔]]。 | 西方列強在開拓殖民地後,需要大量勞動力來開採當地資源。19世紀初,由於西方各國逐漸禁止黑奴奴隸貿易,所以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廉價勞工。當時中國清政府的軟弱衰敗導致東南沿海一帶人民被迫出海謀生。西方殖民者趁勢將他們引進到東南亞或美洲殖民地當苦力。這些苦力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通常是窮困的農民或漁民,被欺騙或詐騙簽署合約賣身到海外。運送的船隻往往擠滿苦力,環境和條件極其惡劣,不少人未抵達目的地就已命喪途中。這種苦力貿易過程中充斥種種非人待遇,因此俗稱[[賣豬仔]]。 | ||
早期英殖民政府在馬來西亞大力推動錫礦業與種植業,勞動力需求激增,所以自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以契約勞工方式大量引進華人苦力,導致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進而成為大馬主要族群之一。 | 早期英殖民政府在馬來西亞大力推動錫礦業與種植業,勞動力需求激增,所以自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以契約勞工方式大量引進華人苦力,導致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進而成為大馬主要族群之一。 |
於 2021年7月26日 (一) 15:10 的修訂
豬仔,又稱苦力、咕嘔、華工、契約勞工,泛指清末時期以合約方式前往海外從事勞力工作以維生的廉價勞工。
西方列強在開拓殖民地後,需要大量勞動力來開採當地資源。19世紀初,由於西方各國逐漸禁止黑奴奴隸貿易,所以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廉價勞工。當時中國清政府的軟弱衰敗導致東南沿海一帶人民被迫出海謀生。西方殖民者趁勢將他們引進到東南亞或美洲殖民地當苦力。這些苦力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通常是窮困的農民或漁民,被欺騙或詐騙簽署合約賣身到海外。運送的船隻往往擠滿苦力,環境和條件極其惡劣,不少人未抵達目的地就已命喪途中。這種苦力貿易過程中充斥種種非人待遇,因此俗稱賣豬仔。
早期英殖民政府在馬來西亞大力推動錫礦業與種植業,勞動力需求激增,所以自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以契約勞工方式大量引進華人苦力,導致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進而成為大馬主要族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