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琉瑯"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行 1: | 行 1: | ||
− | |||
− | |||
− | |||
==簡介== | ==簡介== | ||
+ | [[檔案:大馬華人移工04.jpg|thumb|250px|right|[[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內展示的洗琉瑯華人女工]] | ||
'''洗琉瑯''',一種錫礦工作,屬於最原始的採錫方法,就是淘洗錫礦砂,而錫礦砂就是錫米。大多為女性從事,因此她們被稱為'''琉瑯女'''。 | '''洗琉瑯''',一種錫礦工作,屬於最原始的採錫方法,就是淘洗錫礦砂,而錫礦砂就是錫米。大多為女性從事,因此她們被稱為'''琉瑯女'''。 | ||
工作內容主要是站在溝尾地區的河水中,用「琉瑯」(Dulang,一種木製鍋),舀起河沙放入琉瑯,再左右搖晃,利用離心力將河水及其他碎石甩出琉瑯外,而較重的錫米就能沉澱於鍋底,再將篩子過濾雜質,取出錫米。琉瑯(馬來語:Dulang),是一種用黃楠木或椰殼,也有用木材等製成,形狀像一個盆子,底部則是用金屬編織的篩子組成淘洗錫米的工具。 | 工作內容主要是站在溝尾地區的河水中,用「琉瑯」(Dulang,一種木製鍋),舀起河沙放入琉瑯,再左右搖晃,利用離心力將河水及其他碎石甩出琉瑯外,而較重的錫米就能沉澱於鍋底,再將篩子過濾雜質,取出錫米。琉瑯(馬來語:Dulang),是一種用黃楠木或椰殼,也有用木材等製成,形狀像一個盆子,底部則是用金屬編織的篩子組成淘洗錫米的工具。 | ||
+ | |||
+ | <gallery widths="400" heights="250"> | ||
+ | 檔案: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25.jpg|[[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展示的洗琉瑯場景 | ||
+ | </gallery> | ||
==背景== | ==背景== |
於 2021年9月13日 (一) 18:05 的最新修訂
簡介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內展示的洗琉瑯華人女工
洗琉瑯,一種錫礦工作,屬於最原始的採錫方法,就是淘洗錫礦砂,而錫礦砂就是錫米。大多為女性從事,因此她們被稱為琉瑯女。
工作內容主要是站在溝尾地區的河水中,用「琉瑯」(Dulang,一種木製鍋),舀起河沙放入琉瑯,再左右搖晃,利用離心力將河水及其他碎石甩出琉瑯外,而較重的錫米就能沉澱於鍋底,再將篩子過濾雜質,取出錫米。琉瑯(馬來語:Dulang),是一種用黃楠木或椰殼,也有用木材等製成,形狀像一個盆子,底部則是用金屬編織的篩子組成淘洗錫米的工具。
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展示的洗琉瑯場景
背景
1980年代末期,馬來西亞發現大量錫礦資源,中國當時正值戰亂時期,許多人民紛紛前往馬來西亞求生。在禁令鬆綁後許多婦女也陸續來到馬來西亞,協助從事洗琉瑯的工作。
參考資源
- 全球客家研究期刊:承載歷史記憶與打造文化經濟 馬來西亞近打錫礦博物館
-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二)馬來亞華僑使用過的淘錫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