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文小學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簡介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簡稱華小,是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小學,也是多數大馬華裔接受基礎教育的地方。截至2021年1月的數據顯示,目前馬來西亞共有1298所華校,以及511,950名學生。
歷史崛起
1819年 五福書院的創辦
當時,華小是私塾,規模不大且設備簡陋。為了解決教育需求,地方上的僑領在會館、宗祠或神廟建立私塾,以方言教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四書等經典古籍,還有教導書法及珠算等。
1904年 新式學堂的設立
中國政府在1898年進行教育改革,建立新式學堂。此舉獲得僑領熱烈響應,紛紛設立新式學堂取代之前的私塾制度。在馬來亞最早的新式學堂是於1904年在檳城設立的孔聖會中華學校,接著有吉隆坡尊孔學校(1906年)、霹靂育才學校(1908年)及吉隆坡坤成學校等。當時可說是馬來亞現代華校使的開始,其課程包括修身、讀經、華文、英文、歷史、地理、算數、物理及體操等。
1919年 由方言改為華語教學
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所有教學媒介與都改為華語。之前的華文學校紙設有小學的課程,到了1923年才陸續開辦初中班級,如秉持鐘靈中學(1923年)、尊孔中學(1924年)等,而高中班級則在1931年開始設立。之後新式學堂發展成為現在的華文中小學。
1920年 英殖民政府的管制
在1920年前,英國殖民政府對華文教育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對華文教育不聞不問,馬來亞華文教育學制、教學及課程目標都直接收到中國教育制度的影響,包括教科書及教師大部分都來自中國。因感受到華文學校深受中國思潮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反殖喝民主意識,因此英國殖民政府於1920年實施《學校註冊法令》,開始對華文教育的管制。在這項法令下,至少有315所華校在1925紙1928年之間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