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70: 行 70:
 
檔案: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01.jpg
 
檔案: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01.jpg
 
</gallery>
 
</gallery>
 +
 +
 +
==地圖==
 +
[[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縣。
 +
*地址:Lot 126026, Jalan Batu Karang, Taman Bandar Baru, 31900 Kampar, Perak, 馬來西亞
 +
*前往:[https://www.google.com/maps/@4.32614,101.1465233,3a,75y,166.77h,80.38t/data=!3m8!1e1!3m6!1sAF1QipOZPpdpj7yXvJSAqxHkw-rYDe2xIa4vuQxBSkoW!2e10!3e11!6shttps:%2F%2Flh5.googleusercontent.com%2Fp%2FAF1QipOZPpdpj7yXvJSAqxHkw-rYDe2xIa4vuQxBSkoW%3Dw203-h100-k-no-pi0-ya98.80227-ro0-fo100!7i6080!8i3040 Google Map 室外展區 街景導覽]
 +
*前往:[https://www.google.com/maps/@4.3257,101.14663,3a,90y,87.05h,87.51t/data=!3m8!1e1!3m6!1sAF1QipOk_LrX_3ydpT4heSaQOyWIJAttEoHpLzS8fTGL!2e10!3e11!6shttps:%2F%2Flh5.googleusercontent.com%2Fp%2FAF1QipOk_LrX_3ydpT4heSaQOyWIJAttEoHpLzS8fTGL%3Dw203-h100-k-no-pi0-ya84.214066-ro0-fo100!7i6080!8i3040 Google Map 室內展區 街景導覽]
 +
 +
*OpenStreetMap 地圖:{{Map|4.326200428344774, 101.14646121534072|350|600|17}}
 +
 +
  
 
==相關網站==
 
==相關網站==

於 2021年8月31日 (二) 15:22 的修訂

*描述: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的招牌
*攝影者:林信成
*攝影日期:2019/07/24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 影片描述: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 細說金寶百年採礦業興衰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簡介

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馬來語:Kinta Tin Mining Museum。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縣(Kampar),由來自廣東省嘉應州(現為梅州)丘思東創辦,他是一位客家人錫礦家,也是金寶新街場(Bandar Baru)的實業家。 錫礦博物館展出了數百張關於錫礦的照片,另外還特別打造了四種不同年份的礦場模型;展場還分為室內及室外,分別為靜態和礦場情境呈現。

館藏

主館

進入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頭大象,就是因為這頭大象發跡了馬來西亞的錫礦。早在1848年,馬來領袖朗查化(Long Jaafar)飼養了一隻名為「拉律」(Larut)的大象,有一天牠在山林裡走失,過了幾天找回大象後發現牠的身上沾有礦物,後來透過仔細查找,發現拉律走失的一處沼澤蘊含著豐富的錫礦,因此開啟了馬來西亞輝煌的錫礦工業。該地還將大象的名字「拉律」(Larut)作為地名,最後在1874年改為「太平」。

博物館內的「拉律」(Larut)大象模型

沿著參訪路線,首先可以看到最早的採礦方式——「打窿」,是一種利用人力向下開挖的開採法。因為此種開採法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當時的馬來領袖朗查化(Long Jaafar)便由檳榔嶼招募了20名自中國的工人來開採。後來因為1850年代中國的戰亂,許多民眾紛紛離開中國,馬來西亞在此時也正在招募大量工人來開拓錫礦,而中國人就成為了被拐騙的對象,俗稱「賣豬仔」。博物館館內也清楚地展示了當時賣豬仔的情形。

早期勞工都以男性為主,女性則是在渡海禁令鬆綁後才漸漸移入。他們的工作是在旁邊的溝尾地區「洗琉瑯」,是站在河裡,用「琉瑯」(Dulang,一種木製鍋),舀起河沙放入琉瑯,再左右搖晃,利用離心力將河水及其他碎石甩出琉瑯外,而較重的錫米就能沉澱於鍋底。這個情景除了在下一個玻璃櫥櫃中,也能在園區入口處看到婦女洗琉瑯的模型。

之後幾個模型錫礦博物館將馬來西亞的錫礦歷史分為1880、1910、1940、1980 年代,以不同時期的不同模型來介紹:

1880年代

十九世紀末(1880-1910)勞力密集式明湖採礦模型,在機器尚未進入馬來西亞礦場時,多半以人力採礦。最先引進的是水斗車,他能幫助礦場裡的水分抽乾,讓礦工能繼續開挖更多的土方(土資源的區域),這些土方會被礦物處理場用人力劈成小細沙,再將含有錫礦的「隔沙」(礦土中有錫苗),送往「烏冷」(Ulang,清洗錫苗的場所),進行二次的過濾,這個過濾大大提升了錫的純度,由原先的30%提高到70%,再將其包裝、販售。而剩下的沙石倒入溝尾地區,由琉瑯婦女再繼續挑出錫米。

1910年代

二十世紀初(1911-1950)技術躍進明湖採礦模型,開始有更多的機械設備進入礦場,生產速度更快、更多,也拓展了礦場的面積。模型中最顯著的是金山溝的出現,它取代了人力隔石,是當時一項重要的機械設備。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開採方式的不同:「水泵(注音:ㄅㄥˋ,漢語拼音:bèng)」、「水筆」;

1940年代

1980年代

未來發展

歷史與文化傳承

地方特色與觀光

學術研究及出版

周邊

相片集


地圖

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縣。

  • OpenStreetMap 地圖:
    讀取地圖中...



相關網站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