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中分校舊校舍
新聞報導
該棟建築物建於1880年代,據《光華日報》報導,「時中分校」的前身為「中華民國駐檳榔嶼領事館」,國父孫中山革命10次才成功,也曾表示,「華僑是革命之母」,這使馬來西亞華僑凝聚向心力,許多富商紛紛出錢出力。隨後在馬來西亞檳城區設領事館,直到1949年才改為學校。
根據大馬華僑作家朵拉部落格指出,曾被稱為「中華民國駐檳榔嶼領事館」的這座洋樓,是19世紀富商謝德順、謝德泰兄弟所建。謝德順將女兒謝柳美許配給吳世榮,這棟樓就是謝柳美的嫁妝,而吳世榮則是在贊助孫中山革命的關鍵人物之一。
棟建築曾在日本占領時期變成軍營,後來也被英軍徵用過,直到1949年才成為校舍相傳後來一位學生在此自殺後,之後陸續傳出師生自殺的消息,疑似就是亡靈在「找交替」,因此學校才進行搬遷,封閉學校後,有發展商曾打算改建該地,但疑似也傳出不少事故,導致整個改建工程延宕最後甚至放棄,而時中分校舊址也成了當地人口耳相傳的鬧鬼地點。
據說,時中分校旁的紅毛路墳場,正是當時的馬來半島檳榔嶼於英國殖民時期的第一任總督,法蘭西斯萊特(Francis Light)古墓的坐落處,不過如今,時中分校舊址已被築起柵欄,周邊則是臨時停車場了。
https://news.ebc.net.tw/news/world/283965
網友分享
時中分校舊址校舍是檳城第一棟層樓的大洋樓,俗稱「五層樓」。建於1880年,原是富商謝德順的私邸,當時是名副其實的豪門大宅門。後來謝德順將五層樓送給女兒作為嫁妝,女兒便與丈夫吳世榮一家十餘口親屬在此生活。
吳世榮是一位企業家,亦是著名的革命志士。他一生視革命為神聖使命,不惜變賣所有財產,多番竭力支持革命事業,最後連五層樓也變賣給當時清朝駐檳領事戴喜雲。五層樓因此一度成為名震一時的華人領事館。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清朝政權逐步走向滅亡。戴喜雲辭去清朝官職後,其子戴淑原隨即上任為民國駐檳領事,五層樓再度成為中國的領事館。然而,在戴喜雲過世後,五層樓被改作為酒店經營,可惜不久便關門歇業。
1915年間,梁氏兄弟租借五層樓創辦碧如女學校,惜於1920年英殖民政府施行學校註冊條例法案後停辦。隨後,官立英文學校也曾在此辦學,但當官立英文學校遷出後,五層樓又空置了數年。
直至1937年,時中學校校舍已不敷使用,戴淑原撥款修復祖業,將五層樓以廉價租借予時中設立分校。奈何1941年東亞戰事緊迫,英殖民政府徵用五層樓作為軍事指揮機關,時中分校被迫停辦。
隔年,檳城為日軍所佔,五層樓轉落日本人手中,成為日軍政府辦事處。二戰結束後,英國人重返馬來亞,五層樓又繼續被英方占用。時中學校屢次向英方要求歸還,但都無功而返,直至1949年才成功奪回。自此,五層樓一直被作為時中分校使用,直到1994年被戴氏後人脫售,學校才遷往他處,五層樓自此荒廢至今。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ssrUHm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