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律戰爭"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6 次修訂)
行 1: 行 1:
[[拿律戰爭]]又稱[[拉律戰爭]],是19世紀中後期,因霹靂州長期的採礦紛爭,加上霹靂王室爭奪王位繼承權所引發的戰事。
+
[[檔案: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08.jpg|thumb|400px|right|[[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展示的早期華人[[祕密會社]]武裝衝突]]
 +
[[拿律戰爭]]([[Larut War]],或譯為[[拉律戰爭]]),是1861年至1874年間,因[[霹靂州]]長期的採礦紛爭,加上霹靂王室爭奪王位繼承權所引發的一連串戰事,最終以簽署[[邦咯條約]]而結束了戰爭。(詳見:[[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霹靂採錫源起==
+
==霹靂採錫==
霹靂州的華人史離不開錫礦開採。1848年,霹靂拿律區(又稱拉律,即今日之[[太平]])的土酋隆查法(Long Jaafar)因飼養的大象Larut走失,回來時身上沾滿錫粉而意外發現豐饒的錫苗,隆查法因而以其象名將該區命名為[[拿律]]([[Larut]])。在取得霹靂蘇丹的允許後,隆查法便開始從[[檳城]]引進了許多華工到吉輦包(Kelian Pauh)與甘文丁(Kamunting)大規模開採錫礦。在1850年之前,拿律只有3個華人,但到1872年時,拿律區已有4萬個華人。
+
霹靂州的華人史離不開錫礦開採。1848年,霹靂[[拿律]]地區(又稱[[拉律]],即今日之[[太平]])的土酋隆查法(Long Jaafar)因飼養的大象Larut走失,回來時身上沾滿錫粉而引領人們發現豐饒的錫苗,隆查法因而以象名將該區命名為[[拿律]]([[Larut]])。在取得霹靂蘇丹的允許後,隆查法便開始從[[檳城]]引進了許多華工到吉輦包(Klian Pauh)與甘文丁(Kamunting)大規模開採錫礦。在1850年之前,拿律只有3個華人,但到1872年時,拿律區已有4萬個華人。
  
==採錫礦爆衝突==
+
{{map|4.8553, 100.744~太平(舊稱拿律或拉律); 4.8726, 100.7484~吉輦包(Klian Pauh); 4.8902, 100.7339~甘文丁(Kamunting)|400|700|12}}
1856年,隆佳法去世,由兒子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繼承其事業。吉輦包與甘文丁兩地的錫礦開發者分別為海山公司及義興公司。初期還相安無事,後來因為開採越來越多礦區,造成重疊,加上早期採錫多用水泵法,需要大量水源。因此,為了擴大礦區及爭奪水源,兩派人馬經常發生械鬥,甚至把亂事蔓延到[[檳榔嶼]]和[[威省]]。
 
  
1862年,以[[鄭景貴]]為首的海山派在卡依布拉欣的支持之下,把義興派趕出甘文丁。義興派就向當時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投訴。由於兩派的械鬥直接導致錫礦停產,影響霹靂州的商業活動,損害了海峽殖民地商人的利益。因此,英國要求蘇丹賠償,卡依布拉欣在蘇丹的壓力之下,只好讓義興派回來採礦。這一次的衝突暫時得到解決。
+
==採礦衝突==
 +
1856年,隆佳法去世,由兒子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繼承其事業。吉輦包與甘文丁兩地的錫礦開發者分別為[[海山公司]][[義興公司]]。初期還相安無事,後來因為開採越來越多礦區,造成重疊,加上早期採錫多用水泵法,需要大量水源。因此,為了擴大礦區及爭奪水源,兩派人馬經常發生械鬥,甚至把亂事蔓延到[[檳榔嶼]]和[[威省]]。
  
==爭王位爆內戰==
+
1861年至1862年間,發生了第一次拉律戰爭。以[[鄭景貴]]為首的[[海山派]]在卡依布拉欣的支持之下,發動襲擊並把[[義興派]]趕出甘文丁。義興派就向當時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投訴。由於兩派的械鬥直接導致錫礦停產,影響霹靂州的商業活動,損害了海峽殖民地檳城商人的利益。因此,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要求蘇丹賠償,卡依布拉欣在蘇丹的壓力之下,只好支付17,447美元的賠償金,並讓義興派回來採礦。這一次的衝突暫時得到解決。
1871年,霹靂蘇丹阿里逝世,發生王位繼承權糾紛,副王拉惹阿都拉被排擠,三王拉惹伊斯邁被擁立為蘇丹。為了奪回王位,拉惹阿都拉尋求義興公司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拉攏海山公司對抗。王位鬥爭跟礦務紛爭糾纏在一起。拉惹阿都拉得到下霹靂的酋長、義興公司與海峽殖民地商人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得到海山公司、大伯公會、華族商人的幫忙,形成兩個敵對陣營,終於爆發了[[拿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錫礦完全停產,人們每天都活在殺戮之中。
 
  
==簽訂邦咯協定==
+
1865年,第二次拉律戰爭的爆發是因賭博引發衝突,海山派綁架了義興派14名成員並加以殺害,但有1人逃脫並回報義興派。為了報復,義興派襲擊了海山派,縱火燒村並殺了40人。這次的嚴重衝突造成錫礦供應中斷,波及到了威省(Seberang Perai)和檳城。不久雙方同意舉行會談,英殖民政府介入調查,以兩派擾亂檳城和平為名,各罰款5,000美元,並驅逐部分領導人出境,錫礦恢復供應。在英國人希望確保錫礦供應無虞的壓力下,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聘請Speedy上尉擔任拉律的行政長官,以促進[[拉律]]地區的行政系統現代化,並改善安全與和平。
1873年,拉惹阿都拉向[[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請求,希望英國協助平定內亂,並承認他為蘇丹。
+
 
 +
==爭王內戰==
 +
第三次拉律戰爭的爆發是因為有傳言說,[[義興派]]首領李亞坤因與[[海山派]]首領[[鄭景貴]]表弟的妻子有染。他們的事被揭露後,通姦的兩人被逮捕,遭受酷刑,然後被浸豬籠,倒入一個未使用的礦井中淹死。為報首領之死,義興派新領袖[[陳亞炎]]率領由檳城從中國大陸帶進來的4000名傭兵襲擊海山派,首次成功將海山派驅逐出拉律。這導致約有10,000名海山追隨者成為檳城的難民。海山派擬定復仇計劃,幾個月後,在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的幫助下,派重兵襲擊留在拉律的義興黨員,重新佔領了他們在拉律和馬當(larut matang)的錫礦。此時,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為奪王位拉攏義興派,以對抗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和海山派。這舉動改變了後來的戰爭,從一群華人礦工內戰,到涉及了霹靂州的馬來酋長和皇室。
 +
 
 +
1871年,霹靂蘇丹阿里逝世,發生王位繼承權糾紛,副王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被排擠,三王拉惹伊斯邁被擁立為蘇丹。為了奪回王位,拉惹阿都拉尋求義興公司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拉攏海山公司對抗。王位鬥爭跟礦務紛爭糾纏在一起。拉惹阿都拉得到下霹靂的酋長、義興公司與海峽殖民地商人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得到海山公司、大伯公會、華族商人的幫忙,形成兩個敵對陣營,終於爆發了第三次[[拉律戰爭]],直到1872年才落幕。這場戰爭導致錫礦完全停產,人們每天都活在殺戮之中。
 +
 
 +
1873年爆發了第四次拉律戰爭,距離第三次拉律戰爭結束還不到一年。海山派在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的幫助下重新控制了吉輦包(Klian Pauh)的礦區後,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支持的[[義興派]]借助從[[新加坡]]和中國帶來的僱傭軍和武器進行報復。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的財產被摧毀,馬來居民被殺、財物被毀。騷亂蔓延到吉輦(Kerian)、邦咯島和天定(Dingdings)地區。
 +
 
 +
==邦咯協定==
 +
1873年,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向[[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請求,希望英國協助平定內亂,並承認他為蘇丹。
  
 
1874年,英國介入,克拉克總督調停戰爭並與各派領袖舉行「邦咯會談」,最終簽訂了《[[邦咯協定]]》。在這次的談判中,海山派的代表是鄭景貴,而義興派的代表是陳亞炎。《[[邦咯協定]]》主要內容為承認拉惹阿都拉為霹靂蘇丹;蘇丹伊斯邁退位,但獲得土地和津貼作為補償;霹靂政府接受英國委派一名參政司作為行政顧問.此協定成功化解霹靂長期以來的政治內爭,恢復海峽殖民地與霹靂的商業關係,但同時也是英國勢力滲透馬來各邦的開始。
 
1874年,英國介入,克拉克總督調停戰爭並與各派領袖舉行「邦咯會談」,最終簽訂了《[[邦咯協定]]》。在這次的談判中,海山派的代表是鄭景貴,而義興派的代表是陳亞炎。《[[邦咯協定]]》主要內容為承認拉惹阿都拉為霹靂蘇丹;蘇丹伊斯邁退位,但獲得土地和津貼作為補償;霹靂政府接受英國委派一名參政司作為行政顧問.此協定成功化解霹靂長期以來的政治內爭,恢復海峽殖民地與霹靂的商業關係,但同時也是英國勢力滲透馬來各邦的開始。
  
 
這段時期前後曾發生四次戰亂,涉及在內的義興公司領袖[[陳亞炎]]和海山公司領袖[[鄭景貴]]在戰後被委任為華人甲必丹,史稱[[拿律戰爭]]。
 
這段時期前後曾發生四次戰亂,涉及在內的義興公司領袖[[陳亞炎]]和海山公司領袖[[鄭景貴]]在戰後被委任為華人甲必丹,史稱[[拿律戰爭]]。
 +
 +
==戰後影響==
 +
這幾次的戰亂導致了4萬人流離失所,給霹靂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檳城]]商人一再眼睜睜看著投資因武裝衝突而化為泡影,因此不斷要求英國海峽殖民地政府進行干預,恢復[[霹靂州]]的和平,讓他們的生意不再虧損。
 +
 +
而欲恢復[[霹靂州]]的安全與秩序,需要英殖民政府推行新的法律與政策,英國的干預導致邦咯條約的簽署,同時也影響了馬國自己的內政。
 +
 +
==相關頁面==
 +
*[[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行 23: 行 40:
 
*[https://kknews.cc/history/xpz6p5r.html 拿律戰爭:廣東和福建的南洋火拼驚動英國政府]
 
*[https://kknews.cc/history/xpz6p5r.html 拿律戰爭:廣東和福建的南洋火拼驚動英國政府]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邦咯條約 邦咯條約]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邦咯條約 邦咯條約]
 +
*東方Online:[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2/05/22/487781?fbclid=IwAR33TsknOKLdssofOW05OBcJWf5t-e-65nlJRyqGjlxN9sCeR6X4XoCdK_E 雷子健:帮会矿争出太平]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334?fbclid=IwAR35Mc6IfNMLcEHe_jI4yRVGYUMpAYqAXCuJ4NCwNAcKau1nSRae_tvNEYg 《斯卡羅》中的必麒麟離開台灣後,幫馬來蘇丹平定戰亂,還成了新加坡首任華民護衛司司長]

於 2023年9月10日 (日) 00:16 的最新修訂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展示的早期華人祕密會社武裝衝突

拿律戰爭Larut War,或譯為拉律戰爭),是1861年至1874年間,因霹靂州長期的採礦紛爭,加上霹靂王室爭奪王位繼承權所引發的一連串戰事,最終以簽署邦咯條約而結束了戰爭。(詳見: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霹靂採錫

霹靂州的華人史離不開錫礦開採。1848年,霹靂拿律地區(又稱拉律,即今日之太平)的土酋隆查法(Long Jaafar)因飼養的大象Larut走失,回來時身上沾滿錫粉而引領人們發現豐饒的錫苗,隆查法因而以象名將該區命名為拿律Larut)。在取得霹靂蘇丹的允許後,隆查法便開始從檳城引進了許多華工到吉輦包(Klian Pauh)與甘文丁(Kamunting)大規模開採錫礦。在1850年之前,拿律只有3個華人,但到1872年時,拿律區已有4萬個華人。

讀取地圖中...


採礦衝突

1856年,隆佳法去世,由兒子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繼承其事業。吉輦包與甘文丁兩地的錫礦開發者分別為海山公司義興公司。初期還相安無事,後來因為開採越來越多礦區,造成重疊,加上早期採錫多用水泵法,需要大量水源。因此,為了擴大礦區及爭奪水源,兩派人馬經常發生械鬥,甚至把亂事蔓延到檳榔嶼威省

1861年至1862年間,發生了第一次拉律戰爭。以鄭景貴為首的海山派在卡依布拉欣的支持之下,發動襲擊並把義興派趕出甘文丁。義興派就向當時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投訴。由於兩派的械鬥直接導致錫礦停產,影響霹靂州的商業活動,損害了海峽殖民地檳城商人的利益。因此,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要求蘇丹賠償,卡依布拉欣在蘇丹的壓力之下,只好支付17,447美元的賠償金,並讓義興派回來採礦。這一次的衝突暫時得到解決。

1865年,第二次拉律戰爭的爆發是因賭博引發衝突,海山派綁架了義興派14名成員並加以殺害,但有1人逃脫並回報義興派。為了報復,義興派襲擊了海山派,縱火燒村並殺了40人。這次的嚴重衝突造成錫礦供應中斷,波及到了威省(Seberang Perai)和檳城。不久雙方同意舉行會談,英殖民政府介入調查,以兩派擾亂檳城和平為名,各罰款5,000美元,並驅逐部分領導人出境,錫礦恢復供應。在英國人希望確保錫礦供應無虞的壓力下,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聘請Speedy上尉擔任拉律的行政長官,以促進拉律地區的行政系統現代化,並改善安全與和平。

爭王內戰

第三次拉律戰爭的爆發是因為有傳言說,義興派首領李亞坤因與海山派首領鄭景貴表弟的妻子有染。他們的事被揭露後,通姦的兩人被逮捕,遭受酷刑,然後被浸豬籠,倒入一個未使用的礦井中淹死。為報首領之死,義興派新領袖陳亞炎率領由檳城從中國大陸帶進來的4000名傭兵襲擊海山派,首次成功將海山派驅逐出拉律。這導致約有10,000名海山追隨者成為檳城的難民。海山派擬定復仇計劃,幾個月後,在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的幫助下,派重兵襲擊留在拉律的義興黨員,重新佔領了他們在拉律和馬當(larut matang)的錫礦。此時,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為奪王位拉攏義興派,以對抗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和海山派。這舉動改變了後來的戰爭,從一群華人礦工內戰,到涉及了霹靂州的馬來酋長和皇室。

1871年,霹靂蘇丹阿里逝世,發生王位繼承權糾紛,副王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被排擠,三王拉惹伊斯邁被擁立為蘇丹。為了奪回王位,拉惹阿都拉尋求義興公司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拉攏海山公司對抗。王位鬥爭跟礦務紛爭糾纏在一起。拉惹阿都拉得到下霹靂的酋長、義興公司與海峽殖民地商人的支持;拉惹伊斯邁則得到海山公司、大伯公會、華族商人的幫忙,形成兩個敵對陣營,終於爆發了第三次拉律戰爭,直到1872年才落幕。這場戰爭導致錫礦完全停產,人們每天都活在殺戮之中。

1873年爆發了第四次拉律戰爭,距離第三次拉律戰爭結束還不到一年。海山派在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的幫助下重新控制了吉輦包(Klian Pauh)的礦區後,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支持的義興派借助從新加坡和中國帶來的僱傭軍和武器進行報復。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的財產被摧毀,馬來居民被殺、財物被毀。騷亂蔓延到吉輦(Kerian)、邦咯島和天定(Dingdings)地區。

邦咯協定

1873年,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向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請求,希望英國協助平定內亂,並承認他為蘇丹。

1874年,英國介入,克拉克總督調停戰爭並與各派領袖舉行「邦咯會談」,最終簽訂了《邦咯協定》。在這次的談判中,海山派的代表是鄭景貴,而義興派的代表是陳亞炎。《邦咯協定》主要內容為承認拉惹阿都拉為霹靂蘇丹;蘇丹伊斯邁退位,但獲得土地和津貼作為補償;霹靂政府接受英國委派一名參政司作為行政顧問.此協定成功化解霹靂長期以來的政治內爭,恢復海峽殖民地與霹靂的商業關係,但同時也是英國勢力滲透馬來各邦的開始。

這段時期前後曾發生四次戰亂,涉及在內的義興公司領袖陳亞炎和海山公司領袖鄭景貴在戰後被委任為華人甲必丹,史稱拿律戰爭

戰後影響

這幾次的戰亂導致了4萬人流離失所,給霹靂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檳城商人一再眼睜睜看著投資因武裝衝突而化為泡影,因此不斷要求英國海峽殖民地政府進行干預,恢復霹靂州的和平,讓他們的生意不再虧損。

而欲恢復霹靂州的安全與秩序,需要英殖民政府推行新的法律與政策,英國的干預導致邦咯條約的簽署,同時也影響了馬國自己的內政。

相關頁面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