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廣培"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行 5: | 行 5: | ||
==生平== | ==生平== | ||
其父余鶴松為當時著名風水師,因東方人篤信風水,這也幫助徐廣培建立良好的人脈網。 | 其父余鶴松為當時著名風水師,因東方人篤信風水,這也幫助徐廣培建立良好的人脈網。 | ||
− | 1876年,余廣培帶著妻子梁亞友及四弟余廣晉到檳城發展,隔年春天其經營的麵包店因成本驟升,虧損高達千元,同時其投資的和源布行也因成本問題加上合夥人撤資,面臨倒閉,同年的6月13日其獨子余東旋出生。後來他放棄從商,與弟弟到裕生號打工,學習經營。 | + | |
− | 1877年他以余廣的名義,與友人參與競投霹靂州的錫礦開採權,以及鴉片、酒精、賭博和典當等的包稅權。 | + | 1876年,余廣培帶著妻子梁亞友及四弟余廣晉到檳城發展,隔年春天其經營的麵包店因成本驟升,虧損高達千元,同時其投資的和源布行也因成本問題加上合夥人撤資,面臨倒閉,同年的6月13日其獨子余東旋出生。後來他放棄從商,與弟弟到裕生號打工,學習經營。 |
− | 1879年於霹靂霧邊創建了仁生中藥行,意為「仁澤眾生」。 | + | |
− | 1881年他帶妻兒回佛山探親並將妻兒留下照顧雙親,回馬來西亞後納了文煥章為妾,因其身分加上會說英文,對余廣培的生意大有幫助。 | + | 1877年他以余廣的名義,與友人參與競投霹靂州的錫礦開採權,以及鴉片、酒精、賭博和典當等的包稅權。 |
− | 1882年在親友及老闆借錢相助之下,投得霹靂州霧邊,為期3年,的包稅權,此後他更多次競投餉碼,生意漸漸步上軌道。 | + | |
+ | 1879年於霹靂霧邊創建了仁生中藥行,意為「仁澤眾生」。 | ||
+ | |||
+ | 1881年他帶妻兒回佛山探親並將妻兒留下照顧雙親,回馬來西亞後納了文煥章為妾,因其身分加上會說英文,對余廣培的生意大有幫助。 | ||
+ | |||
+ | 1882年在親友及老闆借錢相助之下,投得霹靂州霧邊,為期3年,的包稅權,此後他更多次競投餉碼,生意漸漸步上軌道。 | ||
+ | |||
1890年他安葬父親並在弟弟余廣晉結婚後回到馬來西亞,在他為生意奔走的時候突然染病,經過中西醫治療過後仍然無效,最終於1891年離世。 | 1890年他安葬父親並在弟弟余廣晉結婚後回到馬來西亞,在他為生意奔走的時候突然染病,經過中西醫治療過後仍然無效,最終於1891年離世。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 | *[https://www.symedialab.com/talk/%E4%BD%99%E5%BB%A3%E5%9F%B9/ 新傳網] | |
− | +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H3LDwAAQBAJ&pg=PA89&lpg=PA89&dq=%E4%BD%99%E5%BB%A3%E5%9F%B9&source=bl&ots=_NpLg-ylU8&sig=ACfU3U3gBfyo9nmVlenrJuZjbpwZp7Efsw&hl=zh-TW&sa=X&sqi=2&ved=2ahUKEwi7iaaNzNryAhXbmWoFHV5JCX0Q6AF6BAggEAM#v=onepage&q=%E4%BD%99%E5%BB%A3%E5%9F%B9&f=false/ 仁生家族:跨國企業的前世今生] | |
− | + | *[https://elevenstrokes.blogspot.com/2015/06/1.html/ 香港倒後鏡] |
於 2021年9月3日 (五) 15:42 的修訂
簡介
余廣培又名徐廣,原為廣東佛山人,於1876年至馬來西發展,1879年於霹靂霧邊創建了仁生中藥行(今余仁生),曾經營錫礦、雜貨及餉碼,1891年因病逝世。
生平
其父余鶴松為當時著名風水師,因東方人篤信風水,這也幫助徐廣培建立良好的人脈網。
1876年,余廣培帶著妻子梁亞友及四弟余廣晉到檳城發展,隔年春天其經營的麵包店因成本驟升,虧損高達千元,同時其投資的和源布行也因成本問題加上合夥人撤資,面臨倒閉,同年的6月13日其獨子余東旋出生。後來他放棄從商,與弟弟到裕生號打工,學習經營。
1877年他以余廣的名義,與友人參與競投霹靂州的錫礦開採權,以及鴉片、酒精、賭博和典當等的包稅權。
1879年於霹靂霧邊創建了仁生中藥行,意為「仁澤眾生」。
1881年他帶妻兒回佛山探親並將妻兒留下照顧雙親,回馬來西亞後納了文煥章為妾,因其身分加上會說英文,對余廣培的生意大有幫助。
1882年在親友及老闆借錢相助之下,投得霹靂州霧邊,為期3年,的包稅權,此後他更多次競投餉碼,生意漸漸步上軌道。
1890年他安葬父親並在弟弟余廣晉結婚後回到馬來西亞,在他為生意奔走的時候突然染病,經過中西醫治療過後仍然無效,最終於1891年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