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於 2021年9月21日 (二) 16:27 由 梁勝傑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本文 "Kesan Perang Larut Tahun 1861 Hingga 1874" 原文為馬來文,詳述1861年至1874年霹靂州所爆發的拉律戰爭(或譯拿律戰爭)及其影響,中文由拉曼大學中文系校友黎家恒先生協助翻譯,僅此致謝。

原文

譯文:1861年至1874年拉律戰爭的影響

拉律戰爭是從1861年7月開始並在終於1874年簽署邦咯條約後結束的戰爭。

這起戰爭源自涉及一個中國秘密社會團體在爭奪太平(原稱拉律)錫礦控制權的武裝鬥爭,後來也成為貴族們與霹靂州王室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即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和易伊布拉欣(Ngah Ibrahim)。

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導致歐洲對錫的需求大幅增加。馬來半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錫生產國。可是,英國人希望主宰這些受衝突和混亂所影響的馬來半島錫的供應,這些混亂源自州的官員以及馬六甲海峽的海盜襲擊,導致錫米供應所阻。

1861年之前,從拉律區向英國人供應錫的情況良好。儘管原住民部長易伊布拉欣(Paduka Tuan Ngah Ibrahim)對錫收入而徵稅,但英國人從錫礦石銷售中獲得的豐厚回報。這也彌補了稅收造成的損失。

第一次拉律戰爭(1861-1862)

1861年,由於第一次拉律戰爭的爆發,這也導致了拉律的錫供應中斷。這起衝突起因於爭奪通往礦區的水路。

由於採用金山溝開採法,水資源對於錫開採過程很重要。由於對義興派(Ghee Hin)的不滿,位於 Klian Baru 的義興派總部遭到來自 Klian Pauh 的海山派(Han San)的襲擊。

錫的供應中斷令在檳城大舉投資礦石開採業的華人貿易商蒙受損失,他們就此事向海峽殖民地總督投訴,以採取行動,糾正這種情況。

由於來自檳城商人的壓力,海峽殖民地總督威廉·奧弗爾·加文納上校(Kolonel William Orfeur Cavenagh)進行了干預,最終迫使 Ngah Ibrahim 採取行動平息局勢。

Ngah Ibrahim 代表霹靂州蘇丹被迫向義興派支付17,447美元的賠償金。短暫的和平蒞臨拉律區。

第二次拉律戰爭(1865年)

短暫的和平並沒有持續太久。這是因為兩派之間還有仇怨,一點點小問題都會引起很大的爭吵。4年後,第二次拉律戰爭爆發,因為一場賭博遊戲中的一場戰鬥涉及秘密會社的一群成員。海山派綁架了義興派的14名成員作為人質,最終殘忍地殺害了其中的13人。

最後一個人質設法逃脫,並向他的團隊講述了這件事。義興派報復並襲擊了海山派的聚集地。他們縱火焚燒村內的建築物,並殺死了40名村民。因此,錫礦的供應中斷。這次的衝突十分嚴重,波及到了Seberang Perai和檳城,其他幫派也加入了進來。

不久之後,精疲力竭的兩方終於同意舉行會談。英國當局的調查發現,義興派和海山派有擾亂檳城和平的罪名,各被罰款5,000美元,其中一些領導人被驅逐出境。這一段時間,錫的供應還在繼續。

英國人開始擔心會擾亂錫供應的爭吵。英國人的擔憂促使 Ngah Ibrahim 採取積極行動,聘請 Captain Speedy 上尉擔任拉律的秘書(行政長官),這是為了使拉律的行政系統現代化並改善安全與和平。

為此,Speedy 上尉在 Ngah Ibrahim 提供的資金下,將110名士兵從錫克(Sikh)帶到霹靂州,以取代40名法國警察。

第三次拉律戰爭(1871-1872)

第三次拉律戰爭的爆發是因為有傳言說,秘密會社的首領義興與海山派首領鄭景貴的表弟的妻子有染。他們的事被揭露後,這兩人被逮捕,遭受酷刑,然後被放入豬籃,倒入一個未使用的礦井中淹死。

為報首領之死,由檳城從中國大陸帶進來的4000名義興派傭兵襲擊海山派,首次成功將海山派驅逐出拉律。這導致約有10,000名海山追隨者成為檳城的難民。幾個月後,海山派在 Ngah Ibrahim 的幫助下重新佔領了他們在拉律和馬當(larut matang)的錫礦。

此時,覬覦霹靂州王位,也是 Ngah Ibarahim 的敵人的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支持反對海山和 Ngah Ibarahim 的人。這舉動改變了後來的戰爭,從一群華人礦工內戰,到涉及了霹靂州的馬來酋長和皇室。

1871年蘇丹阿里(Sultan Ali)駕崩後,拉惹依斯邁(Raja Ismail)、拉惹尤索夫(Raja Yusof)和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的官員之間,發生了權力鬥爭。Raja Abdullah未能出席已故蘇丹阿里的葬禮,激怒了霹靂州的政要。

結果,一大批國家政要與拉律部長Ngah Ibarahim一起任命Raja Ismail為霹靂州蘇丹。霹靂州南部的馬來酋長也支持Raja Ismail,支持他為蘇丹。

這次的加冕儀式遭到了Raja Abdullah的反對,但Raja Abdullah沒有領地,也沒有權力的支持。為了獲得支持和影響力,Raja Abdullah支持義興派,並寄望他們贏下海山派,這樣Ngah Ibarahim的地位就會被侵蝕,Raja Abdullah的地位就會強大,這讓他可以挑戰Sultan Ismail。

Raja Abdullah還試圖獲得一位名叫 W.H.M. Read的英國商人的支持。這也是Raja Abdullah的商業夥伴。 Raja Abdullah曾表示,如果他被任命為霹靂州蘇丹,他願意接受一位英國籍顧問。

然而,海峽殖民地總督並沒有接受這一要求,因為他想給Ngah Ibrahim一個機會,並試著在沒有英國人幫助的情況下解決拉律戰爭

最後,錫客裔的士兵在Speedy 上尉的領導下設法幫助 Ngah Ibrahim 恢復了海山對Klian Pauh的控制。正是因為這場失利,義興派無法協助Raja Abdullah成為蘇丹。

第四次拉律戰爭(1873)

第四次拉律戰爭於1873年爆發,距離第三次拉律戰爭結束還不到一年。海山派在Ngah Ibrahim的幫助下重新控制了Klian Pauh的礦區後,Raja Abdullah支持的義興派借助從新加坡和中國帶來的僱傭軍和武器進行報復。

Ngah Ibrahim的財產也被摧毀,馬來居民被殺,他們的財產也被摧毀。騷亂蔓延到吉輦(Kerian)、邦咯島和天定(Dingdings)地區。

早前對於這戰亂採取不插手的馬來酋長,終於對這起由華人幫派紛爭所造成的混亂感到十分驚訝和驚恐。

這幾次的戰亂導致了4萬人流離失所,給霹靂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檳城商戶再次眼睜睜地看著投資因糾紛而化為泡影,因此再次呼籲海峽殖民地總督採取行動,恢復霹靂州的和平,讓他們的生意不再虧損。有份參與爭奪王位的霹靂王室無法維持該地區的和平。局勢已經失控,混亂盛行的風險危及馬來人、華人和英國人。

《The Golden Chersonese and The Way Thither》[1](1892 年 G.P. Putnam's Sons 出版)一書中,一位名叫 Isabella Lucy Bird(伊莎貝拉·露西·伯德)(1831–1904 年)的維多利亞旅行者提到了Raja Abdulah去新加坡看望他的朋友陳金正(Tan Kim Ching)的過程。

陳先生與在新加坡的英國商人一起起草了一封由Raja Abdullah簽署的給總督安德魯克拉克爵士(Sir Andrew Clarke)的信。這封信表達了Raja Abdullah希望將霹靂置於英國保護之下,並派遣“一個有能力向(他)展示良好政府制度的人”( seorang yang cukup berwibawa untuk menunjukkan (kepada baginda) satu sistem kerajaan yang baik”)。

1872年9月26日,在2,000名森寧成員(ahli Sen Ning)襲擊12,000名中山成員(ahli Chung Shan)後,鄭景貴與其他44位華裔酋長一起發送了一份由他自己簽署的請願書,要求英國政府進行干預。

欲恢復霹靂州的安全和法律的需要英國新的改變政策,英國的干預導致邦咯條約的簽署。這也影響了馬來國家自己的事務。

1874年,海峽殖民地總督安德魯·克拉克爵士Sir Andrew Clarke召開會議,在邦咯島達成協議,最終Sultan Abdullah被任命為霹靂州的王位,而他的敵人Sultan Ismail不在場。

條約文件於1874年1月20日停泊在邦咯島附近HMS Pluto號上簽署,以解決華人爭端,解決霹靂州王位爭端,並為英國參政司(Residen)在霹靂州的出現鋪平道路。

Speedy上尉後來被任命為拉律的管理員以及英國參政司助理。海山派義興派的領導人鄭景貴陳亞炎雙雙被英國授予甲必丹(Kapitan)稱號,Larut和Klian Pauh鎮被命名為太平(Taiping,中文意思是持久的和平)。慶祝他們之間的條約和平。

三天後,鄭景貴成為和平委員會委員。這個委員會由 S. Dunlop,Frank Swettenham 和 William A. Pickering。

該委員會的目標之一是重新安排各自的勢力範圍。委員會還決定將 Klian Pauh(太平)的礦區劃分給海山派,將 Klian Bharu(Kamunting)分配給義興派。


  • 註:Raja 類似王子,Sultan 是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