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戰爭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於 2021年8月10日 (二) 12:03 由 Hon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巴生戰爭,又稱雪蘭莪內戰,是從1867年到1874年期間所發生的衝突,衝突位於馬來半島的雪蘭莪。

該場戰爭起初是阿都拉王、馬哈迪王,兩大勢力的爭鬥。

後來因為戰火不斷,導致東姑古丁、馬來幫派、外國勢力以及華人勢力等的加入,戰事最終由東姑古丁及阿都拉王的後嗣,依斯邁王所取得勝利。

背景及起因

在1854年,雪蘭莪蘇丹默罕默德沙委任阿都拉王為巴生的新政權,因為阿都拉王和其兄弟協助蘇萊曼王清除掉礦業失敗所生的債務,因而得到巴生的政權。

馬哈迪王家族三代都是巴生的統治者,亦隨著阿都拉王新統治者的委任,馬哈迪王同時也失去了其家族對於巴生的權力。

阿都拉王從馬哈迪王的手中接管了巴生後,便隨即在蘆骨開設多家礦場,其業務非常順利。因此亦獲得了開發位於鄰近吉隆坡地區錫礦場的資金。

這些新建的礦場非常成功,除了為阿都拉王帶來財富外,也令其政治力量增加不少。隨著阿都拉王的財富和政治力量的增加,亦為之後的戰爭埋下了伏筆。

戰爭的開始

在1857年,蘇丹默罕默德沙駕臨,蘇丹阿都薩馬德成為了他的繼任人。蘇丹阿都薩馬跟父親的取向不一,蘇丹阿都薩馬支持馬哈迪王的勢力。

在1866年,阿都拉王允許了兩名來自英屬海峽殖民地的商人,到巴生谷收取鴉片交易稅。該舉動正正觸怒了於當地交易的馬哈迪王,他拒絕向兩名外國人交稅。這件事件亦成了戰爭的導火線。

與此同時,位於巴生的武吉斯族和Batu Bara族兩者之間的敵意越演越烈,並開始爆發衝突,其間有Batu Bara族身亡。

由於身為武吉斯人的阿都拉王拒絕懲罰武吉斯族,因此Batu Bara族和馬哈迪王結成同盟,承諾一起攻打阿都拉王。

得到Batu Bara族和蘇丹阿都薩馬德的支持下,馬哈迪王展開了對阿都拉王的攻勢。在1867年,馬哈迪王和其聯軍成功擊破阿都拉王的防禦,攻下巴生的要塞重地,從阿都拉王奪回巴生全境的控制權。

阿都拉王和他的追隨者撤退到馬六甲地區,都拉王死後,兒子依斯邁王繼承父親的衣缽,嘗試數次攻擊巴生,但都以失敗告終。

華人集團的介入

巴生戰爭爆發初期,吉隆坡的華人甲必丹葉亞來面臨來自各方華人集團及馬來族的攻勢,其中以勢力最龐大的海山會和義興會為首,各方為爭奪吉隆坡這個礦場重鎮而發生械鬥。

兩個華人集團其後亦加入了巴生戰爭,海山會加入了葉亞來的陣營,而義興會並加入了馬哈迪王的陣營。

後來葉亞來的盟友,葉四被人殺害。兇手相信是客家人領頭張昌,葉亞來便率領士兵到張昌的陣地,張昌趁亂逃走,其後加入了馬哈迪王的陣營。

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戰事初期保持中立,並沒有打算沒有打算加入戰鬥。

當東姑古丁攻下巴生市後,葉亞來隨後和東姑古丁在瓜拉冷岳會談,決定支持依斯邁王。此舉動令葉亞來成為了馬哈迪王的敵人,而反葉亞來的張昌便加入了馬哈迪王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