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勛"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簡介== ==生平== ==相關頁面== *張弼士故居 ==參考資源==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70518001-200807-...")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檔案:張振勛.png|300px|thumb|right|{{檔案:張振勛.png}}]]
 
==簡介==
 
==簡介==
 +
[[張振勛]](1841年-1916年),號[[張肇燮|肇燮]],又號[[張弼士|弼士]],清朝道光年間人士,生於大清國廣東潮州府大埔縣(今屬梅州市大埔縣)。年少時離鄉背井到南洋打拼,成為清朝紅頂商人與實業家、海外華人首富。清朝廷委任其多次官職,如:首任駐[[檳榔嶼]]副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商務大臣、管學大臣等。一生熱衷社會福利與教育事業,生平所捐義款達數十萬兩銀,對推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有極大貢獻。
  
 
==生平==
 
==生平==
 +
[[張振勛]],為漢族客家人,1841年(清道光21年)出生於廣東大埔縣,適逢第一次鴉片戰爭。幼時家貧,隨父讀書,自小聰穎過人。
 +
 +
1858年(清咸豐八年),十七歲時娶陳氏為妻,後因家鄉鬧飢荒,決定辭別父母、妻子(另一說是被[[賣豬仔]]賣)到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謀生。
 +
 +
曾在米店做過雜工、礦工等累積資金,1866年創辦裕和墾殖公司,開始商業活動,透過經營種植快速賺回先前投入的資金。1877年,在蘇門答臘日里創設笠旺墾殖公司,從事開發荒地,種植樹膠、椰子、咖啡、茶葉等經濟作物,並設置相關加工廠,招募大量華工。同時發現到商務的盛衰在於金融是否通暢,於是涉足金融行業,設日里銀行,為華僑人士辦理匯兌業務。1898年,在[[馬來西亞]]彭亨州文冬埠(今馬來西亞彭亨州文冬縣)設東興公司,開採錫礦。接著又在[[馬來西亞]][[檳城]]創立萬裕興公司,從事農業。在印度創立廣福公司,從事航運。在棉蘭、[[檳榔嶼]]興建大量中西合璧的精美住宅,吸引富商購置屋產。
 +
 +
張振勛頗具經商天賦,經過三十年的打拼,讓他迅速升到海外華人首富的地位,事業版圖從爪哇、蘇門答臘、[[馬來西亞]]、[[新加坡]],擴及到中國、香港等地,範圍涵蓋農業、商業、礦業、藥材、航運、機械化工、紡織、教育等行業。據統計,巔峰時期的資產曾達8000萬兩白銀,比當時清朝國庫的年收入還多1000萬兩。
 +
 +
1893年,清朝廷派龔照瑗作駐英公使,途經新加坡時,兩人相談,認為張振勛「雄才大略,深諳致富之道;財雄南洋,熱望富國安邦」,引薦給朝廷,後授予首任駐[[檳榔嶼]]副領事一職,次年調升為新加坡總領事。
 +
 +
1904年,被委任為頭品頂戴,補授太僕寺正卿,以南洋商務大臣兼館學大臣身分,前往[[檳城]]興辦學校,建立[[馬來西亞]]歷史上第一所新式華文學堂——[[中華學校]](今檳城孔聖廟中華學校),清光緒皇帝特賜「聲教南暨」匾額,意義重大。隔年設師範傳習所,培養海外華人菁英。張振勛共捐出七萬餘鉅款資助辦學。
 +
 +
1905年,又受命至[[新加坡]]勸商興學,建立新加坡最早的新式華文學校——應新小學,可惜後來慘淡收場。
 +
 +
1908年,在檳城設[[崇華學堂]](今時中學校),由[[梁碧如]]、[[謝春生]]、[[戴欣然]]、[[戴芷汀]]等人創辦,張振勛亦有捐錢資助。
 +
 +
1911年,清朝垮台之際、辛亥革命之初,鼓勵自己的兒子張秩君參加[[同盟會]],並暗中捐助物資與金錢支持[[孫中山]]革命。
 +
 +
香港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也曾受過其資助辦學。1915年回中國途經香港時,香港英國殖民當局特授予「法學博士」榮譽,表示對他辦學的肯定。著名學者梁紹文在《南洋旅行漫記》中寫道:「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除了教育方面,也十分熱心公益,如捐助200萬銀兩賑濟中國水災、廣東海防餉、捐80萬大洋望振興北洋水師等事蹟,曾獲清政府賜「樂善好施」牌坊。由於在公益事業做出突出貢獻,1915年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
 +
1916年為籌措中美銀行資金,前往南洋四處接洽,因年邁體弱加上積勞成疾,9月在印尼巴城病逝,享年76歲。遵照遺贈,他的家屬將靈柩從印尼巴城運回廣東大埔縣安葬。據張氏家藏《先考張弼士府君生平傳略》記載:「靈柩自巴城過[[檳榔嶼]],及由[[新加坡]]至香港,英、荷殖民政府皆下半旗誌哀,香港英督及香港大學監督,均親臨致祭。」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行 8: 行 31: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70518001-200807-201705230009-201705230009-67-69 徐威雄(2008)。张弼士。马来西亚华文教育,9,67-69。]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70518001-200807-201705230009-201705230009-67-69 徐威雄(2008)。张弼士。马来西亚华文教育,9,67-69。]
*[http://cnki.sris.com.tw.ezproxy.lib.tku.edu.tw/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1&DbCode=CJFD&dbname=CJFDN1214&filename=MRZC201305025&uid=TEl1N0JjU3NIV1lzV3VmUDJEcmF2TWJsYlJ5UTlOdzNWeFZvR1pIcmUvSENiRlNy 徐春霞(2013)。“紅頂商人”張弼士。名人傳記(財富人物),5。]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RZC201305025.htm 徐春霞(2013)。“紅頂商人”張弼士。名人傳記(財富人物),5。]
*[http://cnki.sris.com.tw.ezproxy.lib.tku.edu.tw/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22&DbCode=CJFD&dbname=CJFD2010&filename=ZGJU201001033&uid=TEl1N0JjU3NIV1lzV3VmUDJEcmF2TWJsYlJ5UTlOdzNWeFZvR1pIcmUvSENiRlNy 傅琳、楊德昌、莫末(2010)。張弼士傳奇(上)。中國酒,1。]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JU201001033.htm 傅琳、楊德昌、莫末(2010)。張弼士傳奇(上)。中國酒,1。]
*[http://cnki.sris.com.tw.ezproxy.lib.tku.edu.tw/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23&DbCode=CJFD&dbname=CJFD2010&filename=ZGJU201002035&uid=TEl1N0JjU3NIV1lzV3VmUDJEcmF2TWJsYlJ5UTlOdzNWeFZvR1pIcmUvSENiRlNy 傅琳、楊德昌、莫末(2010)。張弼士傳奇(下)。中國酒,2。]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JU201002035.htm 傅琳、楊德昌、莫末(2010)。張弼士傳奇(下)。中國酒,2。]
*[http://cnki.sris.com.tw.ezproxy.lib.tku.edu.tw/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24&DbCode=CJFD&dbname=CJFD2010&filename=CQDK201003035&uid=TEl1N0JjU3NIV1lzV3VmUDJEcmF2TWJsYlJ5UTlOdzNWeFZvR1pIcmUvSENiRlNy 王賢輝(2010)。清朝東南亞華人首富張弼士。產權導刊,3。]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DK201003035.htm 王賢輝(2010)。清朝東南亞華人首富張弼士。產權導刊,3。]
 +
*[https://inf.news/zh-tw/history/f421d448bb7957dd38d2cae32136f543.html 全球客家名人堂(2021)。清末華人首富張弼士,看看他1915年的外交活動和資本運作。資訊咖。]
 +
*[https://www.zz-news.com/com/jiaoyuwenhualuntan/news/itemid-345109.html 王琛发(2009)。晚清新式学堂“声教南暨”的百年弘谋——解读清末槟榔屿兴办新式中文教育的历史以及兼论其广西渊源。]
 +
 
 +
[[分類:人物]]

於 2021年8月29日 (日) 12:13 的最新修訂

張振勛(1841年-1916年),號肇燮,又號弼士,清朝道光年間人士。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張振勛(1841年-1916年),號肇燮,又號弼士,清朝道光年間人士,生於大清國廣東潮州府大埔縣(今屬梅州市大埔縣)。年少時離鄉背井到南洋打拼,成為清朝紅頂商人與實業家、海外華人首富。清朝廷委任其多次官職,如:首任駐檳榔嶼副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商務大臣、管學大臣等。一生熱衷社會福利與教育事業,生平所捐義款達數十萬兩銀,對推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有極大貢獻。

生平

張振勛,為漢族客家人,1841年(清道光21年)出生於廣東大埔縣,適逢第一次鴉片戰爭。幼時家貧,隨父讀書,自小聰穎過人。

1858年(清咸豐八年),十七歲時娶陳氏為妻,後因家鄉鬧飢荒,決定辭別父母、妻子(另一說是被賣豬仔賣)到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謀生。

曾在米店做過雜工、礦工等累積資金,1866年創辦裕和墾殖公司,開始商業活動,透過經營種植快速賺回先前投入的資金。1877年,在蘇門答臘日里創設笠旺墾殖公司,從事開發荒地,種植樹膠、椰子、咖啡、茶葉等經濟作物,並設置相關加工廠,招募大量華工。同時發現到商務的盛衰在於金融是否通暢,於是涉足金融行業,設日里銀行,為華僑人士辦理匯兌業務。1898年,在馬來西亞彭亨州文冬埠(今馬來西亞彭亨州文冬縣)設東興公司,開採錫礦。接著又在馬來西亞檳城創立萬裕興公司,從事農業。在印度創立廣福公司,從事航運。在棉蘭、檳榔嶼興建大量中西合璧的精美住宅,吸引富商購置屋產。

張振勛頗具經商天賦,經過三十年的打拼,讓他迅速升到海外華人首富的地位,事業版圖從爪哇、蘇門答臘、馬來西亞新加坡,擴及到中國、香港等地,範圍涵蓋農業、商業、礦業、藥材、航運、機械化工、紡織、教育等行業。據統計,巔峰時期的資產曾達8000萬兩白銀,比當時清朝國庫的年收入還多1000萬兩。

1893年,清朝廷派龔照瑗作駐英公使,途經新加坡時,兩人相談,認為張振勛「雄才大略,深諳致富之道;財雄南洋,熱望富國安邦」,引薦給朝廷,後授予首任駐檳榔嶼副領事一職,次年調升為新加坡總領事。

1904年,被委任為頭品頂戴,補授太僕寺正卿,以南洋商務大臣兼館學大臣身分,前往檳城興辦學校,建立馬來西亞歷史上第一所新式華文學堂——中華學校(今檳城孔聖廟中華學校),清光緒皇帝特賜「聲教南暨」匾額,意義重大。隔年設師範傳習所,培養海外華人菁英。張振勛共捐出七萬餘鉅款資助辦學。

1905年,又受命至新加坡勸商興學,建立新加坡最早的新式華文學校——應新小學,可惜後來慘淡收場。

1908年,在檳城設崇華學堂(今時中學校),由梁碧如謝春生戴欣然戴芷汀等人創辦,張振勛亦有捐錢資助。

1911年,清朝垮台之際、辛亥革命之初,鼓勵自己的兒子張秩君參加同盟會,並暗中捐助物資與金錢支持孫中山革命。

香港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也曾受過其資助辦學。1915年回中國途經香港時,香港英國殖民當局特授予「法學博士」榮譽,表示對他辦學的肯定。著名學者梁紹文在《南洋旅行漫記》中寫道:「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除了教育方面,也十分熱心公益,如捐助200萬銀兩賑濟中國水災、廣東海防餉、捐80萬大洋望振興北洋水師等事蹟,曾獲清政府賜「樂善好施」牌坊。由於在公益事業做出突出貢獻,1915年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1916年為籌措中美銀行資金,前往南洋四處接洽,因年邁體弱加上積勞成疾,9月在印尼巴城病逝,享年76歲。遵照遺贈,他的家屬將靈柩從印尼巴城運回廣東大埔縣安葬。據張氏家藏《先考張弼士府君生平傳略》記載:「靈柩自巴城過檳榔嶼,及由新加坡至香港,英、荷殖民政府皆下半旗誌哀,香港英督及香港大學監督,均親臨致祭。」

相關頁面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