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俚街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 影片描述:馬六甲估俚間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簡介
估俚街是一條位於馬六甲老街區,以「估俚」(意為苦力或勞工)為名的街道。
荷治時期,估俚街(Kampung Kuli Road)是漁民居住的小街,稱為漁民街。1800年代末期,馬六甲橡膠業帶動了經濟發展,種植業、建築業、商店、貨艙和碼頭等皆需要大量勞力工人,大量華人、印工因此被引入,通稱「估俚」(苦力)。而河口搬運業在當年屬於福建閩南人的勢力範圍,居住在漁民街的人口佔最多數,因此這條街以估俚重新命名。
估俚間
又稱苦力間、公司房,為當時單身苦力的合租宿舍,設備簡陋。同一估俚間的苦力基本籍貫相同,相互幫助找工作,守望相助。
馬六甲有三間估俚間(Coolie Depots),分別是洪順堂(估俚街1號)、協發(荷蘭街8號)、龍山(板底街17號),三間估俚間各據一方,包辦河口碼頭和老城區商家的搬運工作。
同安人居多的協發和廈門、永春、南安人居多的龍山經常為爭奪地盤打架,1947年,華社領袖敦陳禎祿促成協發、龍山和洪順堂三間估俚間聯合成立「馬六甲碼頭工友聯合會」,解除了地盤爭奪紛爭,合稱「協龍順」,其工會設於吉靈街99號。
協龍順
過去每天八點工會便會敲鐘集合估俚們,由工頭分配人數以及工作,工作分成「下海底」和去「山頂」的工作。「海底」指的是出海從大船把貨卸下,「山頂」則是指在港口碼頭和貨艙卸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