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街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簡介
亞美尼亞街,其中文名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為本頭公巷,由緞羅申街至大統巷。下街亦為打銅仔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路段。
歷史
亞美尼亞街原稱為馬來道,以曾坐落於附近的馬來人定居地而命名。時至今日,馬來文化仍然影響著當地,尤其是最西端的亞美尼亞街,亦是檳城伊斯蘭博物館坐落的位置。
在1808年,受到居住在亞美尼亞街的亞美尼亞商人,該地正式改名為亞美尼亞街。亞美尼亞商人並於1822年開始建造教堂,薩奇斯兄弟則建立了依恩奧酒店。但亞美尼亞人並沒有長居在當地,1937年教堂建成時,大多數亞美尼亞人已經離開了。
在19世紀中期,當地華人開始聚居於亞美尼亞街,並於附近建造華人會館,例如龍山堂邱公司。與此同時,亞美尼亞街成為當地華人祕密會社活動的據點之一,閩南人為主的會社亦在該地成立。因此亞美尼亞街經歷多場衝突,名為1867年檳城暴動。當時英屬政府派印度兵鎮壓,並進行軍事封鎖,迫使華人及馬來人的祕密會社結束衝突。
在1910年,孫中山於亞美尼亞街的別墅舉辦庇能會議,並籌得8000叻幣(馬來西亞於海峽殖民地時期所使用的貨幣)用於中國的反清政府活動之中,該別墅為檳城閱書報社的原址,現今已經成為廢墟。報社亦於1909年搬遷至銅仔街120號,現時改建成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
參考資料
- 赤道線:柑仔園94號—檳城閱書報社的創立地點
- 魂繁舊夢:你知道本頭公巷為何稱作本頭公巷嗎?
- 維基百科: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