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頭公巷"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簡介)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2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檔案:檳城壁畫_姊弟共騎.jpg|250px|thumb|right|{{檔案:檳城壁畫_姊弟共騎.jpg}}]] | [[檔案:檳城壁畫_姊弟共騎.jpg|250px|thumb|right|{{檔案:檳城壁畫_姊弟共騎.jpg}}]] | ||
+ | {{youtube|sMCfmJ3KBXs|400|right|本頭公巷壁畫街導覽}} | ||
==簡介== | ==簡介== | ||
− | + | [[本頭公巷]]又稱[[壁畫街]],是位於[[檳城]][[喬治市]]的一條徒步街道,通常指[[亞美尼亞街]](馬來語為[[Lebuh Armenian]])的上街,由緞羅申街至大統巷這一段路。街上有許多典型的殖民時期房屋,各個小巷道之間都有各式各樣非常有特色的壁畫,吸引許多遊客前往。由於[[本頭公巷]]有一座百年歷史供奉土地公的[[福德正神廟]],因此被當地華人稱之為[[本頭公巷]](本頭公即大伯公、土地公之意)。 | |
==歷史== | ==歷史== | ||
− | [[ | + | 19世紀的[[檳榔嶼]]充斥著華人[[私會黨]],有義興、建德、海山等。位於本頭公巷的[[建德堂大伯公廟]]是福建人建德派的基地,當時的政府和警方都沒有對策。 |
− | + | 在1867年7月,[[檳榔嶼]]爆發了暴亂事件,由紅旗的大伯公會(建德堂)與白旗的三合會(義興公司)引發了持續了十天的大械鬥。英國殖民政府宣佈戒嚴,同時下令要捉拿派系頭目,以及充公他們的財產和旗下的物業。 | |
− | + | 建德派系的成員為了逃過充公一劫,朦騙政府他們欠下[[建德堂大伯公廟]]一大筆錢,必須要用他們的產業來還債,就避免產業被充公的命運了。 | |
− | + | 暴亂事件後,英國殖民政府立法取締[[私會黨]]活動,並規定社團必須向政府登記。建德堂亦趁機轉變為宗教團體,以躲避法網。同時,他們為了答謝本頭公廟的「幫忙」,便將街道取名為[[本頭公巷]],每年也會派遊行隊伍到大伯公廟進行慶祝活動,以表謝意。 | |
==相片集== | ==相片集== | ||
行 29: | 行 30: | ||
<gallery> | <gallery> | ||
檔案:本頭公巷.jpg | 檔案:本頭公巷.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1.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2.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3.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4.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5.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6.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7.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8.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09.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0.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1.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2.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3.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4.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5.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6.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7.jpg | ||
+ | |||
</gallery> | </gallery> | ||
− | |||
− | |||
− | |||
− | |||
==周邊景點== | ==周邊景點== | ||
*[[世德堂謝公司]] | *[[世德堂謝公司]] | ||
*[[潮州會館]] | *[[潮州會館]] | ||
− | |||
*[[姓氏橋]] | *[[姓氏橋]] | ||
*[[小印度]] | *[[小印度]] | ||
+ | |||
+ | ==交通地圖== | ||
+ | *地址:Lebuh Armenian, George Town, 10300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馬來西亞 | ||
+ | *OpenStreetMap:[https://www.openstreetmap.org/way/137903970] | ||
+ | {{map|5.41457,100.33829|350|700|16}}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 | + | *光明日報:[https://guangming.com.my/%E6%95%B2%E9%8A%85%E6%A5%AD%E6%B2%92%E8%90%BD%E2%80%A7%E6%89%93%E9%8A%85%E4%BB%94%E8%A1%97%E6%B2%92%E9%8A%85%E5%8C%A0 敲銅業沒落‧打銅仔街沒銅匠] |
+ | *追古思今:[http://huct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html 福德正神廟(大伯公廟)] | ||
+ | *絢麗喬治市·一街一故事:[http://qixinphyllis.blogspot.com/2012/07/armenian-street.html 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 | ||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menian_Street,_George_Town 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 |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menian_Street,_George_Town 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 | ||
[[分類:檳城]][[分類:景點]] | [[分類:檳城]][[分類:景點]] |
於 2021年9月16日 (四) 15:07 的最新修訂
簡介
本頭公巷又稱壁畫街,是位於檳城喬治市的一條徒步街道,通常指亞美尼亞街(馬來語為Lebuh Armenian)的上街,由緞羅申街至大統巷這一段路。街上有許多典型的殖民時期房屋,各個小巷道之間都有各式各樣非常有特色的壁畫,吸引許多遊客前往。由於本頭公巷有一座百年歷史供奉土地公的福德正神廟,因此被當地華人稱之為本頭公巷(本頭公即大伯公、土地公之意)。
歷史
19世紀的檳榔嶼充斥著華人私會黨,有義興、建德、海山等。位於本頭公巷的建德堂大伯公廟是福建人建德派的基地,當時的政府和警方都沒有對策。
在1867年7月,檳榔嶼爆發了暴亂事件,由紅旗的大伯公會(建德堂)與白旗的三合會(義興公司)引發了持續了十天的大械鬥。英國殖民政府宣佈戒嚴,同時下令要捉拿派系頭目,以及充公他們的財產和旗下的物業。
建德派系的成員為了逃過充公一劫,朦騙政府他們欠下建德堂大伯公廟一大筆錢,必須要用他們的產業來還債,就避免產業被充公的命運了。
暴亂事件後,英國殖民政府立法取締私會黨活動,並規定社團必須向政府登記。建德堂亦趁機轉變為宗教團體,以躲避法網。同時,他們為了答謝本頭公廟的「幫忙」,便將街道取名為本頭公巷,每年也會派遊行隊伍到大伯公廟進行慶祝活動,以表謝意。
相片集
壁畫
街景
周邊景點
交通地圖
- 地址:Lebuh Armenian, George Town, 10300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馬來西亞
- OpenStreetMap:[1]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 光明日報:敲銅業沒落‧打銅仔街沒銅匠
- 追古思今:福德正神廟(大伯公廟)
- 絢麗喬治市·一街一故事: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
- 維基百科: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