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頭公巷"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行 39: | 行 39: | ||
檔案:本頭公巷09.jpg | 檔案:本頭公巷09.jpg | ||
檔案:本頭公巷10.jpg | 檔案:本頭公巷10.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1.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2.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3.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4.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5.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6.jpg | ||
+ | 檔案:本頭公巷17.jpg | ||
</gallery> | </gallery> |
於 2021年8月30日 (一) 10:18 的修訂
簡介
本頭公巷又稱壁畫街,是位於檳城喬治市的一條徒步街道,通常指亞美尼亞街(馬來語為Lebuh Armenian)的上街,由緞羅申街至大統巷這一段路。街上有許多典型的殖民時期房屋,各個小巷道之間都有各式各樣非常有特色的壁畫,吸引許多遊客前往。由於本頭公巷有一座百年歷史供奉土地公的福德正神廟,因此被當地華人稱之為本頭公巷(本頭公即大伯公、土地公之意)。
歷史
19世紀的檳榔嶼充斥著華人私會黨,有義興、建德、海山等。位於本頭公巷的建德堂大伯公廟是福建人建德派的基地,當時的政府和警方都沒有對策。
在1867年7月,檳榔嶼爆發了暴亂事件,由紅旗的大伯公會(建德堂)與白旗的三合會(義興公司)引發了持續了十天的大械鬥。英國殖民政府宣佈戒嚴,同時下令要捉拿派系頭目,以及充公他們的財產和旗下的物業。
建德派系的成員為了逃過充公一劫,朦騙政府他們欠下建德堂大伯公廟一大筆錢,必須要用他們的產業來還債,就避免產業被充公的命運了。
暴亂事件後,英國殖民政府立法取締私會黨活動,並規定社團必須向政府登記。建德堂亦趁機轉變為宗教團體,以躲避法網。同時,他們為了答謝本頭公廟的「幫忙」,便將街道取名為本頭公巷,每年也會派遊行隊伍到大伯公廟進行慶祝活動,以表謝意。
相片集
壁畫
街景
周邊景點
交通地圖
- 地址:Lebuh Armenian, George Town, 10300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馬來西亞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 光明日報:敲銅業沒落‧打銅仔街沒銅匠
- 追古思今:福德正神廟(大伯公廟)
- 絢麗喬治市·一街一故事: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
- 維基百科: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