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街" 修訂間的差異
行 1: | 行 1: | ||
− | + | =簡介= | |
[[亞美尼亞街]],其中文名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為[[本頭公巷]],由緞羅申街(即[[Beach Street]]中段)至大統巷。下街亦為[[打銅仔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路段。 | [[亞美尼亞街]],其中文名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為[[本頭公巷]],由緞羅申街(即[[Beach Street]]中段)至大統巷。下街亦為[[打銅仔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路段。 | ||
− | ==歷史 | + | ==本頭公巷== |
+ | {{:本頭公巷}} | ||
+ | |||
+ | ==打銅仔街== | ||
+ | |||
+ | =歷史= | ||
[[亞美尼亞街]]原稱為'''馬來道''',以曾坐落於附近的馬來人定居地而命名。時至今日,馬來文化仍然影響著當地,尤其是最西端的[[亞美尼亞街]],亦是[[檳城伊斯蘭博物館]]坐落的位置。 | [[亞美尼亞街]]原稱為'''馬來道''',以曾坐落於附近的馬來人定居地而命名。時至今日,馬來文化仍然影響著當地,尤其是最西端的[[亞美尼亞街]],亦是[[檳城伊斯蘭博物館]]坐落的位置。 | ||
行 11: | 行 16: | ||
在1910年,孫中山於[[亞美尼亞街]]的[[打銅仔街120號]]舉辦庇能會議,並籌得8000叻幣(馬來西亞於海峽殖民地時期所使用的貨幣)用於中國的反清政府活動之中,該建築物為[[檳城閱書報社]]的館址,現時改建成[[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 | 在1910年,孫中山於[[亞美尼亞街]]的[[打銅仔街120號]]舉辦庇能會議,並籌得8000叻幣(馬來西亞於海峽殖民地時期所使用的貨幣)用於中國的反清政府活動之中,該建築物為[[檳城閱書報社]]的館址,現時改建成[[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 | ||
− | + | =交通地圖= | |
*OpenStreetMap:{{map1|5.415300, 100.337261~亞美尼亞街;5.415593, 100.336053~打銅仔街;5.414747, 100.338107~本頭公巷}} | *OpenStreetMap:{{map1|5.415300, 100.337261~亞美尼亞街;5.415593, 100.336053~打銅仔街;5.414747, 100.338107~本頭公巷}} | ||
於 2021年8月23日 (一) 10:42 的修訂
目錄
[隱藏]簡介
亞美尼亞街,其中文名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為本頭公巷,由緞羅申街(即Beach Street中段)至大統巷。下街亦為打銅仔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路段。
本頭公巷
- 影片描述:本頭公巷壁畫街導覽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簡介
本頭公巷又稱壁畫街,是位於檳城喬治市的一條徒步街道,通常指亞美尼亞街(馬來語為Lebuh Armenian)的上街,由緞羅申街至大統巷這一段路。街上有許多典型的殖民時期房屋,各個小巷道之間都有各式各樣非常有特色的壁畫,吸引許多遊客前往。由於本頭公巷有一座百年歷史供奉土地公的福德正神廟,因此被當地華人稱之為本頭公巷(本頭公即大伯公、土地公之意)。
歷史
19世紀的檳榔嶼充斥著華人私會黨,有義興、建德、海山等。位於本頭公巷的建德堂大伯公廟是福建人建德派的基地,當時的政府和警方都沒有對策。
在1867年7月,檳榔嶼爆發了暴亂事件,由紅旗的大伯公會(建德堂)與白旗的三合會(義興公司)引發了持續了十天的大械鬥。英國殖民政府宣佈戒嚴,同時下令要捉拿派系頭目,以及充公他們的財產和旗下的物業。
建德派系的成員為了逃過充公一劫,朦騙政府他們欠下建德堂大伯公廟一大筆錢,必須要用他們的產業來還債,就避免產業被充公的命運了。
暴亂事件後,英國殖民政府立法取締私會黨活動,並規定社團必須向政府登記。建德堂亦趁機轉變為宗教團體,以躲避法網。同時,他們為了答謝本頭公廟的「幫忙」,便將街道取名為本頭公巷,每年也會派遊行隊伍到大伯公廟進行慶祝活動,以表謝意。
相片集
壁畫
街景
周邊景點
交通地圖
- 地址:Lebuh Armenian, George Town, 10300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馬來西亞
- OpenStreetMap:[1]










參考資料
- 光明日報:敲銅業沒落‧打銅仔街沒銅匠
- 追古思今:福德正神廟(大伯公廟)
- 絢麗喬治市·一街一故事: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
- 維基百科: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
打銅仔街
歷史
亞美尼亞街原稱為馬來道,以曾坐落於附近的馬來人定居地而命名。時至今日,馬來文化仍然影響著當地,尤其是最西端的亞美尼亞街,亦是檳城伊斯蘭博物館坐落的位置。
在1808年,受到居住在亞美尼亞街的亞美尼亞商人,該地正式改名為亞美尼亞街。亞美尼亞商人並於1822年開始建造教堂,薩奇斯兄弟則建立了依恩奧酒店。但亞美尼亞人並沒有長居在當地,1937年教堂建成時,大多數亞美尼亞人已經離開了。
在19世紀中期,當地華人開始聚居於亞美尼亞街,並於附近建造華人會館,例如龍山堂邱公司。與此同時,亞美尼亞街成為當地華人祕密會社活動的據點之一,閩南人為主的會社亦在該地成立。因此亞美尼亞街經歷多場衝突,名為1867年檳城暴動。當時英屬政府派印度兵鎮壓,並進行軍事封鎖,迫使華人及馬來人的祕密會社結束衝突。
在1910年,孫中山於亞美尼亞街的打銅仔街120號舉辦庇能會議,並籌得8000叻幣(馬來西亞於海峽殖民地時期所使用的貨幣)用於中國的反清政府活動之中,該建築物為檳城閱書報社的館址,現時改建成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
交通地圖
- OpenStreetMap:讀取地圖中...Leaflet | ©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