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台灣阿成"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我開的線上會議室) |
(→一些常用馬來語) |
||
行 51: | 行 51: | ||
==一些常用馬來語== | ==一些常用馬來語== | ||
− | *kaki (咖企) = 腳 ( | + | *kaki (咖企) = 腳 (台語叫 ka) |
− | *babi (巴米) = 豬肉 ( | + | *babi (巴米) = 豬肉 (台語叫 ba) |
*jalan (嘉蘭) = 街道 | *jalan (嘉蘭) = 街道 | ||
*lebuh (利仆) = 道路 | *lebuh (利仆) = 道路 |
於 2023年6月17日 (六) 07:56 的修訂
目錄
開館歷程
2019年~2020年
- 2019/06/21,在赴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駐點研究之前,又創立了這個新館:檳城維基館。 --台灣阿成 (對話) 2019年6月27日 (四) 07:37 (CST)
- 2019/07/01 ~ 7/30,前往馬來西亞移地研究,回國後的結案報告放在這裡:〈數位人文於大馬華人地區文化保存之應用研究〉--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7月12日 (一) 12:41 (CST)
- 2019/12/27,「檳城維基館」並無法充分反映大馬華人文化,所以後來改為「大馬華人維基館」,隨後又想是否再改為「星馬華人維基館」,把新加坡也涵蓋進來?--台灣阿成 (對話) 2019年12月27日 (五) 15:43 (CST)
- 2020/09/16,原本已申請通過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大馬華人數位共筆」,無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直無法帶學生前往馬來西亞實習!希望疫情趕緊過去~--台灣阿成 (對話) 2020年9月16日 (三) 13:00 (CST)
2021年~迄今
- 2021/07/01:暑期第1次Meeting。歷經一年半的疫情洗禮,全球何時能解封仍無法預知,帶學生出國實習計畫一延再延,這網站架好後空在這裡也已經兩年了,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索性將進行模式轉變一下,以「後疫情時代之國際在地數位共筆」為名,重新啟動!--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7月2日 (五) 11:19 (CST)
- 紀錄一下第一批開山小組成員:Masker0428、Uwu、緯婷、侯皓文、Kaiting
- 2021/07/06,暑期第2次Meeting。藉助Google Earth、Google Map,帶學生來一趟線上踏查,先從了解檳城老城區開始,走訪了舊關仔角、康華利斯堡、維多利亞紀念鐘樓、檳城娘惹博物館、小印度、潮州會館、姓氏橋、世德堂謝公司、壁畫街 ... 等,也算後疫情時代的另一種教學、研究模式。--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7月7日 (三) 08:53 (CST)
- 2021/07/14,暑期第3次Meeting。走訪了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華文教育、林連玉、獨立中學、檳吉臺灣學校。--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8月5日 (四) 20:17 (CST)
- 2021/07/20,暑期第4次Meeting。走訪了吉隆坡 拉曼大學(UTAR) 華研中心 陳充恩 陳充恩電子圖書館 陳氏書院(宗祠兼書院和潮州會館、世德堂謝公司一樣)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中華大會堂總會 茨廠街(夜市)。 --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8月5日 (四) 20:17 (CST)
- 2021/07/26,暑期第5次Meeting。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華人移民歷史概說)、近打錫礦博物館、拉曼大學金寶校區。 --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8月5日 (四) 20:17 (CST)
- 2021/08/05,暑期第6次Meeting。8月起換了另一批生力軍上場接力,今天除了說明暑期任務外,又把07/06的路線、內容重複了一次,只不過這一次已經很多頁面有內容了。--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8月5日 (四) 20:06 (CST)
- 2021/08/19,暑期工作坊,首次培訓系外生力軍,包括法文系、資傳系。--台灣阿成 (對話)
- 2021/08/27,請鄭老師幫忙測試簡繁轉換功能,雖能運作,但會造成預設介面變簡體,且時差會跑掉。一時找不到問題在哪裡,先恢復原狀,等找到問題再把簡繁轉換功能上線。--台灣阿成 (對話) 2021年8月27日 (五) 18:59 (CST)
大馬歷史小記
2021/08/09,大馬歷史有點複雜,先做個小筆記:
- 馬來聯邦(1895年-1946年)[1](另有馬來屬邦、海峽殖民地)
- 馬來聯邦 = 雪蘭莪 + 森美蘭 + 霹靂 + 彭亨
- 馬來屬邦 = 玻璃市 + 吉打 + 吉蘭丹 + 登嘉樓 + 柔佛
- 海峽殖民地 = 新加坡 + 檳城 + 馬六甲
- 馬來亞聯邦(1946年-1948年)[2]
- 馬來亞聯邦 = 馬來聯邦 + 馬來屬邦 + 海峽殖民地 - 新加坡
- 馬來亞聯合邦(1948年-1957年:獨立前)(1957-1963年:獨立後)[3]
- 馬來亞聯合邦 = 馬來亞聯邦 + 自治與獨立
- 馬來西亞聯邦(1963年-1965年:加入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1965年-迄今:新加坡獨立後)[4]
- 1965前,馬來西亞聯邦 = 馬來亞聯合邦 + 新加坡 + 砂拉越 + 沙巴;
- 1965後,馬來西亞聯邦 = 馬來西亞聯邦 - 新加坡
一些可用的資料
- 阿成臉書貼文:篩選 (1) 2019/2/10;(2) 2019/7/31
- 阿成結案報告:〈數位人文於大馬華人地區文化保存之應用研究〉
- 在台灣的馬來西亞人
我開的線上會議室
Google meet四個
- A:https://meet.google.com/ivu-tove-yco
- B:https://meet.google.com/tdh-rypw-yib
- C:https://meet.google.com/eou-hkxy-tqk
- D:https://meet.google.com/ohv-oqzf-ahf
MS Teams兩個
- 多功能會議室:https://reurl.cc/Mkde9W
- 維基館工作坊:https://reurl.cc/3olYmV
一些常用馬來語
- kaki (咖企) = 腳 (台語叫 ka)
- babi (巴米) = 豬肉 (台語叫 ba)
- jalan (嘉蘭) = 街道
- lebuh (利仆) = 道路
- mata (馬大) = 眼睛 (台南麻豆就是源自原住民西拉雅語mata,海的眼睛之意)
- taman (達曼) = 公園、花園社區
- keluar (可路啊) = 出口
- tandas (單打室) = 廁所
- lelaki (嘞拉企) = 男廁
- awas (阿哇斯) = 小心、注意
- jaya (佳呀、再也) = 獲勝
- bukit (武吉) = 山
- mertajam (馬達降姆) = 大山腳tambun (淡汶) = 豐滿的
- kuala (窟啦) = 河口
- lumpur (瓏波) = 泥地 (吉隆坡Kuala Lumpur 原是河口泥地)
- kayu (咖友) = 木頭
- roti (蘿梯)= 麵包
- kandar (竿大,音似桿擔) = 扁擔
- nasi = 米、飯 (英文 rice)
- kaunter = 櫃台 (英文 counter)
- tiket = 車票 (英文 ticket)
- tissue = 薄紙 (英文 t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