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台灣阿成/大馬走讀報告
寫在前面:
本文正文主要為2019年赴馬來西亞訪問後的結案報告,加上若干補充及編排;而外記則為不含於正文之其他部份,後記為此行後續推動之成果。
2019年6月時,我正準備著7月赴馬來西亞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研究,並分享台灣的數位共筆經驗;臨行前有鑑於大馬華人可能也有興趣參與當地文化的共筆書寫,因而著手創立了這個網站。回國後向教育部申請了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大馬華人數位共筆計畫」,原訂2020/7/1帶領學生前往實習,藉由實地田野調查,並與當地華人一同協作,共筆共創數位內容。無奈2020年初爆發Covid-19疫情,使計畫一再延宕。直到2021年7月,眼見全球疫情似無止息跡象,本館軟硬體架設完成後也閒置了兩年,因此決定改變方式,朝「後疫情時代之國際在地數位共筆」方向重新出發。初步先帶領幾位學生,一同參與線上共筆書寫,未來,再逐步向外拓展協作規模。
數位人文於大馬華人文化保存之應用研究
淡江大學資圖系/林信成
- 淡江大學獎助專任教師赴國際姊妹校研究或講學 結案報告
- 前往合作學校系所: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
- 目的:■研究 □講學
- 赴外期間:自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30日(共計30日)
前言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華人聚居的重要國度,肩負海外華人歷史文化傳承使命。此行訪問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希望藉由實地踏查、學術參訪、演講座談等形式,初步瞭解大馬地區華人文化保存、地方學研究等領域之發展,再進一步探討藉由數位科技,協助海外華人進行傳統文化保存之可行作法與可能效益,包括:歷史建築、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城鄉聚落、風土民情、族群融合 … 等;本研究亦符合政府極力推動之新南向政策,為臺灣文化發展找尋新方向及動能,也藉此建立和東南亞的連結與對話,共同推動數位人文與區域研究之進程。
本文採取較平易近人的書寫方式,不拘泥於傳統學術論文撰寫格式。
檳城之地理、歷史概況
檳城是馬來西亞華人聚居比例最高的地區,也是我此行最重要的研究場域;此外,拉曼大學雙溪龍和金寶兩個校區所在的吉隆坡和霹靂州金寶地區,也在我此行實地踏查與探訪的區域名單當中。
7月1日,從台北桃園機場起飛,大約四個半小時就到檳城了,和開車到高雄的時間差不多!檳城州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主要是由檳島(檳榔嶼)與威省兩部分所組成。檳城機場位於檳島東南方的峇六拜,北臨檳州首府喬治市(馬來西亞第二大城),由於是在檳榔嶼上,必須經檳威跨海大橋,才能進到馬來半島的威省境內。過了橋就是威省主要城鎮北海(Butterworth),我這一整個月的落腳處是鄰近北海,位於北賴(Perai)的市鎮詩布朗再也(Seberang Jaya),如果從這裡往北,開車大約三小時就到泰國邊界了,相當於台北到嘉義的時間;若往南走,約莫四、五個小時可到馬國首都吉隆坡,大概是台北到高雄的距離;再往南約一個半小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的馬六甲;如果再南行三個小時,那就到新加坡了。
檳城是在十八世紀(1786年)才開始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攻陷馬六甲,滅了馬六甲王國;十七世紀初,荷蘭人打敗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十九世紀初,已佔有檳城與新加坡的英國人,以在印尼的利益交換荷蘭人讓渡馬六甲;之後,英國人將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併成一個省,稱為海峽殖民地;直至1957年,馬來西亞才脫離英國而獨立。如今的馬來西亞,土地約為台灣的9.5倍,人口則只有1.4倍,約3,200萬人,其中,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比例分屬前三名,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
馬來西亞之華文教育
一般人都只知道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中,保留與傳承華人文化最完善的地區,華文教育(華教)在這裡非常普及,但卻不知道大馬的華教有著一段得來不易的辛酸血淚史!許多先賢前仆後繼,推動華教不遺餘力,才有今日局面,其中之一的林連玉,甚至為維護華教而與政府抗爭,最終被視為反動份子而褫奪了教師權與公民權,是位為華教犧牲奉獻的鬥士,有人更尊稱其為「華教族魂」、「華教第一鬥士」、「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父」!林連玉曾謂:「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晚年,雖因沒工作而生活困頓又疾病纏身,但還在積極為華教吶喊。1985年辭世時,大馬華人為感念其對華教的付出與貢獻,靈柩在萬人陪伴下,繞行了吉隆坡市區5公里,護送最後一程。如今,全馬仍有60所堅持不改制為「國民型中學」的「獨立中學」,在毫無政府經費補助的艱難環境下,堅持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言,這是馬來西亞華人推動華語教育、維護華人文化,得之不易的成果。
訪問拉曼大學雙溪龍校區
此行最重要的是要到拉曼大學(縮寫UTAR,簡稱優大)的中華研究院訪問、演講。UTAR成立於2002年,是淡江大學在馬來西亞非常重要的姊妹校,與1969年創立的拉曼大學學院,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學制的學校,卻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UTAR擁有位於霹靂州的金寶總校區和吉隆坡的雙溪龍校區,學生總數約2萬5千人,規模大致與我校相當;現有9個學院、3個研究所、32個重點研究中心、2個學習中心所研究院,學科涵蓋文、理、工、商、管、農、醫等,是一所學科齊全的綜合型大學。
7月8日,趁著該院張曉威院長到檳城舉辦學術活動之便,約好晚上在喬治市中心,位於光華日報舊址的娘惹傳承餐廳,一起餐敘並討論後續行程。這餐廳附近的銀行街盡是英式建築,隨意走走都可感受到檳城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
張院長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自大學起就到台灣讀書,從台灣大學歷史學士、中央大學歷史碩士到政治大學歷史博士,前後十五年,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祖上來自廣東潮州,所以,客家話也能講。我向張院長請教了許多大馬教育制度、大學環境等問題,同時分享台灣高教現況,並與張院長敲定7月19日,先前往吉隆坡的UTAR雙溪龍校區進行學術訪問,7月24日再到霹靂州的金寶總校區演講。
7月19日一早6點多天還沒亮就出門,前往北海車站搭預定7點半開的KTM ETS動車,前往吉隆坡。檳城到吉隆坡大約3百多公里,相當台北到高雄的距離,時速100公里左右的ETS要開上4個半小時。未料到了半路,車長忽然叫大家下車換大巴,因為前面軌道有狀況過不去。改搭大巴,一路晃到吉隆坡已經過午了,比預定時間晚約一個小時,幸好當天下午沒排任何行程。吉隆坡的公共運輸,比起檳城而言相對完善,不過就是有點複雜,乘客要在不同軌道系統間轉換,即使預先作了功課,通常還是要找好久才找得到換車的站點。在吉隆坡中央車站(KL Sentral)簡單吃過午餐,改搭8號草綠色線的Monorail單軌電車,前往飯店,準備隔天的演講。
吉隆坡,如今是馬來西亞首都,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會,不過在150多年前,只是一個擁有數百華人的錫礦小鎮,繁榮程度遠遠落後於馬六甲、檳城、新加坡這些英屬殖民的港口城市。在吉隆坡的開拓史中,早年來自廣東的葉亞來,無疑是改變吉隆坡命運的重要推手,他自受命擔任華人甲必丹後,畢其一生建設吉隆坡,平息內戰、安穩民心、發展礦業、開闢道路、創建醫院、開辦學校、建立廟宇、開設會館 ... 等作為,為吉隆坡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奠定日後發展的根基。隨著時間的推移,吉隆坡不但逐步成為雪蘭莪州首府,甚至更進一步成為馬來西亞首都,葉亞來於是被尊稱為吉隆坡開埠之父,或吉隆坡之王!
為了更進一步瞭解吉隆坡甚至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歷史,我在前往UTAR雙溪龍校區訪問時,順道去了一趟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該館位於宏偉的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二樓,離雙溪龍校區不遠,館中展示了從鄭和下西洋、明朝與馬六甲王朝關係、殖民時期大量華人移入、日據時期華人奮勇抗敵、英軍與馬共武力鬥爭、緊急狀態下的新村、脫離殖民而獨立建國、華人為華文教育奮鬥 ... 等主題,走完一遭,相當於上了一堂馬來西亞史!
參觀完博物館後,張院長特地安排了陳中和老師來接我,陳老師也是馬來西亞華人,同樣是大學開始到台灣求學,從淡江大學國貿系學士、東南亞所碩士,一路念到文化大學大陸所博士,還曾在台灣兼課,前後待了近二十年,對台灣相當了解,因此,雖是首次見面卻格外親切,目前在UTAR任教,從事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研究。
拉曼大學雙溪龍校區僅有兩棟大樓,相當於該校在吉隆坡的城區部,學生約七、八千人,另外還有一萬多名學生,主要都集中在校園相對廣闊的金寶總校區。UTAR的學生大多是華人,但主要的教學語言是英文,其中只有中華研究院中文系與位於該院對面的創意產業學院中文媒體系,還有醫學院的中醫系,是目前僅有的幾個可用中文授課的科系。有趣的是,其他很多大學也有中文系,但因馬來西亞教育部並未核可採用中文授課,因此只能用英文或馬來文,碩博士論文也不能用中文寫,這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成英文豈不都變了調?所以張院長認為有必要成立翻譯系,以因應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族群、多種語文的社會。
訪問行程中的空檔,我決定自行到處走走、看看,由於雙溪龍校區並無所謂的「校園」,所以每層樓中間都留有一個大空間,以供學生活動。隨後,晃到圖書館瞧瞧,幫我導覽的館員介紹說該館共有7位專業館員,其中3位是華人、4位馬來人,都是大學圖資相關系所畢業的,而她是UTAR中文系學士,再到馬來亞大學修讀圖資學碩士,導覽過程還特地幫我介紹國會分類法、中文館藏,並找出金庸小說來與我分享。隨後,張院長和陳老師帶我去見國際處賴順安處長,處長也是留台的成功大學博士,對台灣同樣非常友善,雙方特地在台灣地圖前交換校旗、合影,隨後進行簡單的交流,結束一天的學術訪問。回程,陳老師在車上又跟我分享了許多關於馬來西亞的歷史文化,是我到目前為止聽到最精闢的,果然是術業有專攻啊。
華社研究中心演講
7月20日,應華社研究中心(簡稱華研中心)詹緣端主任之邀,前往該中心以「在地記憶、數位共筆:一同書寫大眾歷史」為題進行演講。華研中心是一所純由馬來西亞華人社團(華團)所支持的民間研究中心,位於吉隆坡的中華大會堂後棟,緊鄰陳嘉庚紀念館,趁此次演講機會,也順便參觀了華研中心的集賢圖書館和陳充恩電子圖書館。別看華研雖小,卻是五臟俱全,光是數位化用的高階掃描器,據說就折合新台幣一百多萬,而全文OCR和Metadata系統,則都是由法國開發的,對於中文簡繁體,及各種版面的辨識率都極高,若再加上前台的電子圖書館系統,估計應該所費不貲。目前,該館已完成數位化且上網的資料,就約有七、八萬筆,甚為可觀,此外,另有圖書修復組,負責古籍的修復。一個僅有區區六位館員的圖書館,竟能做這麼多事,不得不令人讚嘆、佩服!
我當天的演講大綱如下:
「故事,永遠是最吸引人的題材,而具歷史文化底蘊、結合庶民與土地的故事,更是數位人文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創意產業則是說故事產業,說感動人心的故事,透過各式各樣表達方式與傳播媒介!
來自台灣淡江大學的林信成教授,將以『在地記憶、數位共筆』為題,分享其藉由不同領域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關懷,以大眾史學為經、資訊技術為緯、在地元素為養分,跨越「時間、空間、人間」三大面向,說台灣大淡水地區的故事;在時間上貫穿古往今來、在空間上涵蓋山海城鄉、在人間上則涉及士農工商,融合數位科技、歷史考證、影像敘事、地方文史、使用者行為等議題,為保存在地文化資產而努力;其經驗或可成為推動數位人文應用於大馬華人文化保存之契機。」
當天的講座是對外開放的,除了華研中心的研究員、館員之外,也有許多關心數位人文發展的民眾參與,對我的講題感到高度興趣,並且提問了許多問題,彼此互動、交流相當熱絡;詹主任則是興奮異常,躍躍欲試地想以吉隆坡地區為基礎,推動在地文史的數位共筆計畫。
參與留台聯總文華之夜
華研中心演講結束後,當天晚上適逢大馬留台校友聯合總會(留台聯總)45週年慶「文華之夜」。受淡江大馬校友會袁家宏會長之邀前去參加,原本以為只是簡單的餐會,沒想到席開五十桌,更來了許多重量級貴賓,充分顯示馬來西亞留台校友影響力之大、向心力之強!席間還巧遇了同樣也來馬來西亞待一個月,到馬來亞大學駐點研究的我校大陸所陳建甫教授;此外,拉曼大學尤芳達副校長也出席了餐會,副校長得知我到拉曼大學訪學,並在檳城進行當地華人文化研究時,除了表達歡迎之意,還非常熱心地跟我介紹一位檳城非常專業的古蹟修復專家,建議我可以前去拜訪,了解更多檳城在地的文化遺產;席間,同時認識了淡江畢業、現為世界留台校友總會的李子松總會長,他是專程遠道而來,出席這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總會45週年會慶活動的。參與此次的文華之夜,讓我更充分感受到淡江校友滿天下,因為許多自各地來到吉隆坡與會的淡江校友,一聽說有母校的老師來到現場,紛紛過來相認、問候,拍照留念,您說~這不是淡江校友滿天下,什麼才是?
拉曼大學金寶校區演講
7月24日,依約前往拉曼大學位於霹靂州的金寶總校區演講。金寶離檳城約需兩小時車程,大概是台北到台中的距離,這裡原是一個盛產錫礦的繁榮城鎮,可謂遍地是金寶(錫),但自從錫業沒落之後,小鎮也漸漸失去昔日風采,甚至還一度被謔稱為「死城」,直到拉曼大學設校於此,才又漸漸有了復甦跡象。學校所在地的周邊,因為都是新興社區,所以稱為新街場;而早期繁華、如今榮光不再的老街區,則被稱為舊街場。
趁著演講前的空檔,順道去參觀了位於新街場的「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錫礦產業曾給霹靂金寶地區帶來錫日輝煌,如今繁華褪去,僅留追憶,該館完整的保留與呈現昔日採錫盛況,以及當年華人契約勞工,經由「賣豬仔」被連拐帶騙賣到南洋做苦力的辛酸歲月。所謂「賣豬仔」是指晚清時期,經簽約成為契約華工,而前往海外工作的勞工或苦力,因會收到一筆扣除介紹費、交通費和傭金後的預付薪酬,所以俗稱賣豬仔;而販運、交易豬仔的招工館,則俗稱「豬仔館」。許多來自窮鄉僻壤或生活困苦的華人,被招工館以欺瞞手段騙至海外謀生,當中不少人甚至因環境惡劣而客死海上或異鄉;當然,也有一些早年被賣到海外的「豬仔」,後來歷盡艱辛,不斷奮發向上,甚至白手起家而成為大礦主或企業家,像陸佑就是;澳門在19世紀便是人口販賣中心,更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金寶礦區屬於近打河谷地,早年會發現錫礦也算天意,據說是因為當時一頭人們飼養的大象,有一天走失了,回來時身上竟沾滿錫粉,才促使大家找到錫礦蘊藏地;如今,博物館入口有個雕塑,就是用來紀念這頭大象的。
參觀博物館之後,校方安排了一位碩二生開車來接我,先到餐廳和杜忠全主任、陳明彪老師一同用餐,吃了道地的麵包咖哩雞、佛缽,然後到學校繞一繞,拜訪陳愛梅老師,之後才前往教室演講,這三位老師也都是留台的優秀校友。
這場演講,我同樣以「在的記憶、數位共筆」為題,分享我們在台灣藉由不同領域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關懷,保存與訴說在地故事的成果;與會者包括了中華研究院的教師和學生,好幾位老師在聽完演講後,紛紛感興趣的提問:若想在金寶地區推動數位共筆,該如何著手進行?人力不足如何克服?經費問題如何解決?內容如何確保版權無虞?我則依據自身經驗,一一回答,希望能有所幫助與啟發。
演講結束後,碩二研究生又帶我去舊街場走走,參訪超過百年歷史的「金寶古廟」(主祀觀音娘娘),完成這一天既短暫又充實的行程!
與檳城州議長餐敘
馬來西亞共有十三個州,檳城州應是目前華人比例最高的州屬,長期以來甚至都是華人在執政。7月22日,透過台商協會陳俊來秘書長及其夫人黃惠鈴女士從中引薦,有幸與檳城州立法議會劉子健議長、李凱倫議員一同餐敘,席間,簡單的介紹了淡江大學現況並致贈禮物,也算得上是宣揚校威兼拓展國民外交。議長相當親切、健談,除了大略跟我分析目前大馬政局兩大陣營,包括剛執政的希望聯盟和剛下野的國民陣線外,在得知我來做當地華人文化研究後,便熱絡的介紹了檳城幾位知名的文史工作者,如:張少寬先生、陳劍虹先生;古蹟維修專家,如:陳耀威先生、黃木錦先生等;並建議我有機會可去拜訪他們,必有所得!
檳城留台同學會演講
7月23日,陳秘書長賢伉儷又幫我引薦了檳城留台同學會林岳樺會長和多位重要幹部,況且還邀了古蹟維修專家黃木錦先生一同餐敘。黃先生也是留台就讀成大建築系的校友,參與了許多檳城古蹟維修工作,聽聞我在做數位人文的研究,興趣盎然,立馬與林會長商議,看能否邀我演講一場?於是,在檳城留台同學會的盛情邀約之下,敲定7月28日加碼演出一場。當日,感謝許多留台學長姊踴躍出席,一起重溫台灣記憶!更感謝林岳樺會長、古蹟修復師黃木錦學長各贈書一冊,這兩本書都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珍貴材料,當抽空拜讀。
檳城史蹟踏查
檳城的老街區是一個步調緩慢的、2008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小城,值得細細品味。
7月12日,我首先走訪了檳城的本頭公巷周邊,這是當地非常著名的壁畫街區,其中一幅姐弟共騎單車,更是舉世聞名!如今此畫已然斑駁,繼之而來的是更多街頭藝術創作,使這個老街區湧入眾多國際觀光客,相對也改變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許多店家乾脆捨棄祖傳行業,將店面出租以換取更高報酬。
而14號生活館則是一家難得的、頗具特色的傳統藝品店,老闆是位文史工作者,不但熱心介紹該店經營理念,也推薦了一般觀光客不會去的景點。而唐人厝(China House)則是一家有溫度的老屋咖啡館,走累了隨時可以入內休息、參觀、用餐、喝咖啡。吃過午餐,逛入一家老茶行,才第一次聽聞所謂的六堡茶,這是來自廣西壯族的特產,早年隨著華人移民傳入南洋,據說除可祛濕、調理腸胃外,還具備除油腻、助消化、提神、養顏、瘦身等功效。
7月26日,決定從威省的北海坐渡輪橫越檳威海峽,再度到檳島進行史蹟踏查。在馬來西亞,只要下載Grab App安裝,便可直接在線上叫車,非常方便;當天叫了一部Grab,搭到Butterworth碼頭,買了船票,不到20分鐘的航程,就到了檳島喬治市,展開一天的文化資產之旅。
從檳城渡船頭出發,當日行程主要是想去小印度和華人宗廟區走走。跨過天橋,途經Wisma MTT大樓後,在路口的光華日報社舊址右轉,遠遠的,便可看到紅白相間的消防隊高塔式建築,是一座相當醒目的地標。到了消防隊,路口右轉即進入小印度街區,若由檳島地圖從北方往下走,小印度正好夾在洋人區和華人區之間,是印度人聚居處,有許多具印度特色的小店。
繞出小印度,一邊是潮州會館、韓江家廟,另一邊則是馬里安曼興都廟(印度廟);參觀過這兩間風格迥異的廟宇,時間也差不多正午了,往回走到消防隊路口,對面即是Black Kettle咖啡屋。中午在這裡用過午餐,接著朝另一個方向走,不久就到了世德堂謝公司,這是個中西合璧的謝氏宗祠;隨後,沿著街道往下走,便是葉氏宗祠、福德正神廟、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馬來清真寺,繞完一圈來到龍山堂邱公司(邱氏宗祠)時,已是下午五點半,通常在五點整就關門了,無法參觀!
在走回碼頭途中,路過檳城知名的水上人家—姓氏橋,這是以木板自岸上搭橋延伸至海面,再建屋於木橋兩側的同姓社區。上一回來,曾參觀過雜姓橋和姓李橋,猶記得一進姓李橋入口,右側有一間供奉保生大帝的金鞍山寺,廟裡的大叔告訴我,他祖上來自唐山,因戰亂逃避拉伕,身背神像渡海來此,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此次因時間關係,只進姓林橋走馬看花一番,並未細探。隨然,趕搭6:20的船回北海,完成這一天徒步踏查檳城老街區的行程。
參訪USM檳城校區
7月9日一早,因緣巧合,在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SM)材料工程系張光耀教授的引領下,參訪USM位於檳城的校區。這個QS世界排名大約落在165、亞洲43、東協第6的大馬頂尖大學,若單從排名來看,大約相當於台灣的清大、交大,略遜台大一些,創立於1969年,今年正好滿50週年。張教授介紹說該校的考古學系舉世聞名,隨後帶我們參觀校內的一座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擁有五花八門的館藏,從史前恐龍、原始人類、馬來文化、峇峇娘惹、皮影木偶、南洋風箏、橡膠產製、錫礦開採、棕櫚生態、早期電器、古董相機、太空科學、飲食文化 ... 包羅萬象,雖看得我們眼花撩亂,但收穫頗豐。下午,一同拜訪化學系的另一位華人教授Prof. Yeap(葉教授),他說其祖上來自福建,所以「葉」是用福建話發音,拼成Yeap而非Yeh。
這兩位教授雖都是理工背景,但對歷史、人文很感興趣,我向兩位請教了許多關於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教育制度,暢談了一個下午,賓主盡歡。
參訪檳城國際學校GEMS
7月11日,參訪GEMS,這是一所位於檳州新邦安拔的國際學校,走的是英國劍橋體系,但因很多學生都是華人子弟,所以GEMS的招生主任Mr. Johnson,華文也不錯。他來自吉隆坡,雖然也是華人,但從小講英文,三年前到GEMS任職時,一句華文都不會,經過苦練,現在已能對答如流。他說GEMS雖也有華文課程,但對學生而言是不夠的,尤其現在中國越來越強大,華文越來越重要,他自己的小孩雖也就讀GEMS,仍在外補華文,在馬來西亞,至少要會馬來文、英文、華文三種語言,才比較有競爭力。
參訪檳吉台灣學校
今年6月,檳吉台灣學校(檳吉台校)送走了最後一批畢業生,正式吹響熄燈號,馬來西亞就僅剩吉隆坡尚存一所唯一的台校了。檳吉台校前身,是溫世仁先生在檳島創辦的檳城台校,致力於培育台僑子弟;溫先生過世後由檳州和吉打州台商合力接手,更改校名並將校舍遷至威省現址;隨著大環境變遷,檳、吉兩州許多台商出走到越南,生源日益減少,校方只好決定收攤,殊為可惜。7月17日,我前往檳吉台校緬懷一番,適逢校長在打包,正好拍照留念兼寒暄。校長姓池,台灣新竹人,和我同年,師大社教系圖書館組畢業,認得黃世雄、黃鴻珠等老師,大學時代每年打大圖盃;這邊結束後,即將前往越南國際學校,開創另一番教育事業。
參訪韓江中學
此外,獨立中學(獨中)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非常特殊的存在,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由於華文並非馬來西亞官方語言,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面臨被迫改制為「國民型中學」,且不得使用華文作為教學語文的壓力;許多擁護華教的人士遂起而力抗政府教育政策,甚至被視為破壞種族團結的反動份子;經過長期艱苦奮鬥,不接受改制的華文中學就稱為「獨立中學」,成了民辦的教育體制,不但須在經濟上自力更生,以維持學校運作,獨中的統考也未受政府承認,造成獨中畢業生必須前往本地私立學院或海外國家繼續升學。曾有一段時期,獨中慘澹經營,幾乎面臨生存危機,直至1973年的獨中復興運動之後,才起死復生。時至今日,馬來西亞華文獨中已成為肩負發展華族母語教育,承傳華族文化的重要機構,辦學也達一定學術水準,其統考文憑受世界多數大學承認,獨中畢業生更是廣布世界各地。位於檳城的韓江中學是現存的六十所獨中之一,7月23日,與校方約好前往拜訪,在圖書館李傳芳館長詳細解說下,對於進一步瞭解大馬獨立中學的華文教育相當有幫助。
參訪韓江大學學院
韓江中學與韓江大學學院、韓江小學比鄰而立,但獨力運作,三校系出同源,乃廣東潮州人所創辦的學校,係以家鄉的河川為學校命名。在7月28日留台校友會的演講會場上,韓江大學學院副校長暨中華研究院院長也蒞臨現場,並誠摯地邀請我前往參觀韓江華人文化館,這個館我已久聞其名,加上韓江大學學院亦為我校姊妹校,遂與副校長敲定隔天(7月29日)前往拜訪,結果,果然不虛此行。
韓江華人文化館一入門,即是韓江三校(小學、中學、大學)之起源-韓江家廟(兼潮州會館)的介紹;接著,館內以大型海報對大馬的華社組織,包括地緣性、族緣性、業緣性和綜合性社團,系統性的加以解說,讓參觀者有個更全面的了解;隨後介紹的是華人涉足的多元經濟,從錫礦業、種植業,橫跨到碼頭業、銀行業、建築業 ... 等,展現出各行各業都有華人的足跡;而在保留及推動華文教育方面,呈現的則是一頁頁捍衛母語教育的血淚史,不是我們在台灣所能想像的。這趟參訪讓我對檳城,甚至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讓我此趟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研究之行,畫下完美的句點。
總結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度,其華人文化相較於東南亞其他國家,更是保留得既完整又豐富,非常值得未來深入探討,並進一步結合數位科技加以保存與推展。此行,不論是在檳城、吉隆坡或金寶的三場演講裡,我都以「自己的歷史自己寫」、「從土地長出來的文化最感人」作為總結,勉勵當地華人社群,努力應用數位共筆工具,紀錄在地人文、歷史發展,訴說自己的故事,並可從該地區有別於其他地區之處著手,依人、事、時、地、物加以區分,進而構築出點、線、面、體之架構。初略整理如下所示:
檳城:
- 人:駱文秀、張弼士、萊特船長 …
- 事:檳城開埠、華人移民 …
- 時:1786年英人登陸、2008年列入世遺 …
- 地:姓氏橋、銀行街、小印度、壁畫街 …
- 物:龍山堂邱公司、極樂寺、張弼士故居、娘惹博物館、康華利斯堡、臥佛寺 …
吉隆坡:
- 人:葉亞來、林連玉 …
- 事:華工移民、巴生戰爭(雪蘭莪內戰) …
- 時:吉隆坡大事記、雪蘭莪大事記 …
- 地:巴生河流域、茨廠街、獨立廣場 …
- 物:中華大會堂、陳嘉庚紀念館、陳氏書院、國油雙峰塔KLCC、國家回教堂 …
金寶:
- 人:余廣培、丘思東 …
- 事:錫礦開採、華工移民 …
- 時:1887年開埠、金寶大事記、金寶戰役 …
- 地:近打河流域、金寶老街(務邊街又稱會館街,戲院街、克蘭芝街、督公街)、迪士尼商圈、拉曼大學金寶校區 …
- 物:金寶古廟、增龍會館、譚公廟、懷古樓、近打錫礦博物館、老戲院 …
「在地記憶、數位共筆」之精神,在於結合當地社群力量、協同合作、創造多贏;我以在台灣所創建的「淡水維基館」作為典範加以說明,它不但是一個數位共筆網站,也是一個有故事、有溫度、有感情的網站,更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數位人文資料庫!
外記
其實,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到馬來西亞,之前在2015年4月的春假和2019年2月的年假,各有一次帶家人到檳城度假的私人行程;而2019年9月這次公務行程的空檔,也曾忙裡偷閒到過一些地方去走走看看。這些未寫入正文的閒散行程,同樣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大馬文化,不過之前都只張貼在臉書中,如今略加整理、改寫,以「外記」方式補充於此。
2015年4月春假之旅
- 此行未留下太多臉書貼文紀錄,要再回想 ......
2019年2月年假之旅
2/3 ~ 2/6
- 2019年2月3日【新南向考察之候鳥南飛】來去~來去~咱要從呆丸飛出去~在桃園國際機場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1]
- 2019年2月3日:【新南向考察之夜市風情】不管到哪裡都要逛一下夜市,初到檳城,來夜市品嘗一下這一味,叫 ... ~叻沙(Laksa)~。聽說要先將魚肉絞碎熬湯,再加入類似米台目的食材,以及一些其他配料,然後一定要用陶甕熬煮,才夠味。[2]
- 2019年2月4日:【新南向考察之宗教信仰】在路邊停車,看到路旁一座類似台灣的小土地公廟,一問方知叫拿督公。雙手合十、誠心祈求:闔家平安、喜樂健康![3]
- 2019年2月4日:【新南向考察之美食文化】昨天逛夜市,吃到最貴的,應該是這一道:榴槤飯。一份馬幣10元,相當於台幣70元。[4]
- 2019年2月4日:【新南向考察之靈蛇園區】昨日從檳城一到北海,第一個景點叫做蛇廟!實際上主殿供奉的是清水祖師爺,旁邊有一個靈蛇園區,老闆熱情的問我:「要不要和靈蛇拍個照?」我想還是把機會讓給別人,和看版拍個照就好。[5]
- 2019年2月4日:【新南向考察之左鄰右舍】我們這次來檳城,是旅遊兼探親,所以住在威省靠北賴的親戚家;左鄰右舍的房子都像別墅,據親戚說這樣一棟只要馬幣700千(70萬),大約相當於台幣490萬。有人問我退休後要不要考慮搬來這裡?嗯~#490萬台北要買那裡?#這個社區非常安靜~#一早有穆斯林頌經。[6]
- 2019年2月4日:【新南向考察之田野調查】據稱這是北馬最大的Outlet — Design Village Outlet Mall。今天除夕夜的田野調查,就從這裡開始!我們家的帥哥美女,都已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要投入田野工作了。[7]
- 2019年2月4日:【新南向考察之熱帶與您】第一次在離赤道這麼近的地方過年,白天熱到三十幾度,真是個熱情無比的農曆年!
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是組成這個國家的前三大種族,各種族的過年皆訂為國定假日,全民放假兩天。此外,各種族公司再由老闆決定彈性放假若干天,如:農曆年,華人老闆開的公司可彈性放假一週左右;馬來年,馬來人公司則可能放到一個月。充分顯示出當地政府對馬來人較為照顧之政策取向。
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著,融合彼此文化,伴隨熱帶雨林的生命力,似乎在與您祝禱:新春如意、諸事順心。[8] - 2019年2月5日:【新南向考察之在地美食】Nasi Impit是當地傳統美食,以耐高溫小袋裝著一小包米,袋子上有若干小孔,煮時熱水由小孔滲入,熟了就成為米粿,切成小塊再撕掉袋子,叉子一叉佐沙嗲,別有一番風味。
Nasi Impit 是馬來語,意為 Rise Cube,我老人家記不住,索性把它翻成「那是銀幣」,這麼一來,初一吃就代表招財進寶啦!#在地美食 #那是銀幣 #大年初一 #招財進寶[9] - 2019年2月5日【新南向考察之檳城故事】檳城,通常泛指檳島上的喬治市,曾是大英帝國殖民地!檳島,舊稱威爾斯親王島,其中的威爾斯親王(英國王儲封號),據我推測應是喬治三世時的王儲、後來的國王喬治四世。
這座康華麗斯堡 (Fort Cornwallis),是1786年萊特上校登陸檳城所建,並以當時英屬印度總督查爾斯.康華麗斯侯爵之名命名。
望著城牆上的幾門古砲,砲口正對著海口,似乎默默的訴說著大航海時期,歐洲列強在全球前仆後繼,進行著經濟掠奪的大時代故事 ......[10] - 2019年2月5日【新南向考察之填海造鎮】從這裡看出去,原本是一望無際的大海,現在則是一片綿延的土墩,這是人工填海而來的新生地,未來則將橫空生出一棟棟高價的海景豪宅!綺麗的檳城海岸,到處進行著人與天爭地的工程,大海如果有知,該會低吟:聽~海哭的聲音 ...... 吧?![11]
- 2019年2月5日【新南向考察之田野續查】今夜的田野調查工作,在號稱檳城最新的Mall繼續展開。美女帥哥團兵分兩路,浴血打拼(簡稱血拚),應會有豐碩的研究成果 ......[12]
- 2019年2月6日【新南向考察之多元宗教】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流,其次為佛教、印度教。大多數馬來人一出生便信奉伊斯蘭教,不過,這裡的穆斯林相較其他地區,自由、開放得多,頭巾、服飾也較新潮。
有圖為證!君不見這位穆斯林頭巾嵌珠花、肩揹名牌包、閒逛瞎拼默,怡然自得、樂在其中![13] - 2019年2月6日【新南向考察之辣死你媽】椰漿飯,馬來語Nasi Lemak,真的不好記,幸好有人直接音譯為「辣死你媽」,這樣好記多了!
左上角那杯,是鼎鼎大名、來自怡保,號稱大馬第一品牌的「舊街場白咖啡」(OldTown White Coffee)。吃飽喝足之後,準備搭軌道纜車直上升旗山(Penang Hill)觀景覽勝。[14] - 2019年2月6日【新南向考察之檳城鳥瞰】升旗山(Penang Hill),又稱檳榔山,是檳城最高山兼制高點,因當年英國駐檳城總督在山上建官邸,每當有船進港便升旗為號而得名。
英國人殖民時期,為了上山避暑而興建軌道纜車,如今成為觀光用交通工具,只要大約五分鐘即可到達山頂。山上視野絕佳,夜間可見檳威兩條跨海大橋燈火通明,橫跨檳威海峽。放眼望去,過了較遠處的第二大橋,海峽盡處,即進入自古以來重要航道兼軍事要塞的馬六甲海峽![15]
2/7 ~ 2/10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察之佛光普照】極樂禪寺,據說是東南亞最大佛寺,始建於1893年,由光緒皇帝批准興建。建成後,光緒和慈禧都曾高度贊揚,並欽賜禮品。華人農曆新年,寺廟各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是參觀的最佳時機。我們躬逢其盛,留下這佛光普照的一幕,福氣啦![16]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之印度拉餅】多元種族、宗教之外,多元飲食文化也是馬來西亞非常重要的特色。既然如此,就讓印度拉餅和印度拉茶,為大年初二畫下完美的句點!
#kayu是木頭 #nasi是米飯 #kandar是扁擔 #這家餐館是挑扁擔叫賣起家--在Kayu Nasi Kandar。[17]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察之入境隨俗】大馬餐館的用餐區,一定都附有洗手台(照片左側),因為馬來人、印度人很多用手吃飯,餐前、餐後必洗手。今天早上,我們也來入境隨俗一下,摩拳洗掌準備開吃![18]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察之舊關仔角】舊關仔角這一帶屬於老城區,歷經英國殖民統治,留下許多英式風格的地景、建築。天晴時,藍天、綠地、白屋,交映出藍、綠、白融合的景象![19]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察之娘惹餐廳】峇峇娘惹(Baba Nyonya)是指世居南洋、土生土長的華人,而娘惹餐則是融合南洋風味的中國菜。這家位於康華麗斯古堡內的娘惹餐廳 KOTA,據說是全馬唯一法式穿插娘惹料理的餐廳!一進門就看見萊特船長坐在那裡,於是過去跟他打聲招呼!──在 Kota Dine & Coffee - when Francis meets rempah 。[20]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察之清真認證】用餐時,如果看到餐廳裡有這個標誌,表示食物都是合乎伊斯蘭教規的,稱為清真認證(HALAH)食品。伊斯蘭教對於食物及調理程序,皆有明確規定,且非常注重清潔衛生。沒有這個標章的餐廳,穆斯林是絕不會踏入的![21]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察之高不可攀】光大大廈,是檳城最高的摩天大樓,大約251公尺,也是檳州政府行政中心與大型購物商場,最頂樓設有空中步道與玻璃餐廳。途經附近,只有遠觀沒能褻玩,鏡頭拉近拍個照,聊做到此一遊的紀念。[22]
- 2019年2月7日【新南向考察之手抓海鮮】初次看到這個泰國餐廳招牌時,還真不知道待會兒這一餐要怎麼吃?結果是先鋪上一層香蕉葉,再把一盆海鮮倒上去,然後戴上手扒雞手套,發揮動物本能,豪邁開吃!#好在是手抓海鮮不是手抓火鍋[23]
- 2019年2月8日【新南向考察之水上人家】大年初一那天,我們走訪了檳城著名的姓氏橋。這是以木板自岸上搭橋延伸至海面,再建屋於木橋兩側的同姓社區。此次因時間關係,只看了雜姓橋和姓李橋。一進姓李橋入口,右側有一間供奉保生大帝的金鞍山寺,廟裡的阿北告訴我,他祖上來自唐山,因戰亂逃避拉伕,身背神像渡海來此,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阿北口音應是漳州馬來腔 #我用台語進行耆老訪談 #唐山其實是泛指中國大陸[24]
- 2019年2月8日【新南向考察之福建麵店】聽說這家蓮玉福建麵,店面雖不大卻遠近馳名,很多人都專程開車來吃,我們到達時店裡已擠滿了人!我叫了一碗福建乾麵當早餐,順便想用台語和店員攀談,卻踢了鐵板,台語在這裡不太通![25]
- 2019年2月8日【新南向考察之娘惹文化】位於檳城古蹟區的檳城娘惹博物館,原是十九世紀一位甲必丹的豪宅,建築風格富含峇峇娘惹文化精髓,如中國木雕、英國瓷磚及歐洲家具和藝品。此屋後為一位娘惹文物收藏家所購,並闢為博物館供人參觀。裡面的收藏琳琅滿目,且皆極精致、奢華,充分展現娘惹文化之多元性,值得一訪![26]
- 2019年2月8日【新南向考察之香蕉葉飯】今天中午,又回到這家有清真認證的印度回教餐館,這次來吃香蕉葉飯。咱們台灣人吃飽總要找面紙擦手擦嘴,這裡的餐館通常不提供面紙,都是直接去用餐區旁附設的洗手台洗。#清真認證的餐館都很乾淨 #食材和料理程序要很嚴謹[27]
- 2019年2月8日【新南向考察之清真產品】原來這個清真認證標章已不只限於食物,而是遍及穆斯林日常食用或碰觸身體的產品,都須追溯源頭,從原物料開始到產品處理,皆需符合清真(Halal),以免碰觸不潔之物。所以,清真認證已成為一項龐大商機,唯有通過認證的商品,才有機會打入全球16億穆斯林消費者市場,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發展局(JAKIM)是核發馬來西亞清真認證的主管機關。[28]
- 2019年2月8日【新南向考察之緬甸佛寺】大年初一我們還參觀了緬甸寺(或稱緬佛寺),這個位於檳城緬甸巷內的佛寺,建於1802年,喬治三世時代。進入大殿前要先脫鞋,高達27呎的大佛莊嚴雄偉,屋頂的木雕更是華麗精美!有到檳城,務必一訪。我們雙手合十,祈求健康平安![29]
- 2019年2月8日【新南向考察之泰國佛寺】大年初一,在參拜過緬佛寺之後,走過街道對面,就是泰佛寺(臥佛寺)了。這座佛寺建於184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風格和緬佛寺完全不同。進入正殿前同樣要先脫鞋,大廳正中央是長達33公尺的臥佛!我們再次雙手合十,敬神祈福![30]
- 2019年2月9日【新南向考察之日出日落】可能是因為緯度關係,這裡天亮得晚,天黑得也晚。早上快七點出門時,天仍是暗的,只有路燈兀自亮著,要到七點多,天際才會現出微光;晚上則是七點多仍未天黑,常誤以為還很早![31]
- 2019年2月9日【新南向考察之出海記遊】今日一早,準備搭船出海,前往吉打州蘭卡威的芭雅島,據說那是一個海洋生態豐富的渡假海島。碼頭就在康華麗斯堡旁,路樹上漫天的烏鴉啼叫著。大馬的烏鴉並無吉不吉祥的象徵,倒是常與鴿子爭食。在候船室等待出海,改編名詩一首,聊以打發時間:
日出烏蹄霞滿天,海風快艇現悠閒;
檳榔城內康華堡,遊客歡聲上客船。[32] - 2019年2月9日【新南向考察之海上航程】出海了!船一出檳威海峽,就正式進入馬六甲海峽海域。趁著仍有訊號,po個文以茲記錄。此行目的地在馬來西亞最北端,位於蘭卡威東南方不遠的巴雅島,再往北一點就到泰國了。[33]
- 2019年2月9日【新南向考察之浮潛記實】都說水清則無魚,但這個孤懸海上、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小小芭雅島,不但水很清,而且魚很多!這小島除了海邊一小片沙灘滿是遊客外,其他地方看起來應該無人居住。今日天晴景美,隨手亂拍都漂亮。再不趕緊下去浮潛,實在太對不起這一大片藍天碧海、青山綠水的大自然美景了!#半副武裝下水去 #魚在身邊游來游去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魚都出來看人浮潛了[34]
- 2019年2月9日【新南向考察之榴槤披薩】從芭雅島搭船回檳島,大約花兩個小時,又到了晚餐時間。今晚特地到大山腳吃榴槤披薩,不巧都賣完了!那就改吃小菠蘿蜜披薩(Cempedak Pizza)吧,我們都很隨遇而安的!後來,還叫了香蕉披薩、海南雞披薩、檳城風味披薩,都是台灣吃不到的,才不枉來這一遭。小波羅蜜的馬來文是Cempedak,又名榴槤蜜、小菠蘿蜜,在新馬一帶稱為"尖不辣",我覺得直接音譯為"長不大"比較好記。[35]
- 2019年2月9日【新南向考察之革命人生】大年初三那天,原本安排去參觀檳城孫中山紀念館,可惜過年閉館沒開。國父為了傳播革命思想,1905年首到檳城,即在此大樓發表第一場演講,而後每到檳城必在此召見同志,這裡成為在南洋推動革命的重要基地。國父曾先後5次來到檳城,最著名的黃花崗起義也是在檳城策劃的。隔天,我在檳城娘惹博物館看到這部DVD-夜明,內容描述國父在檳城的故事,標價馬幣25元,約合台幣200元左右,便毫不猶豫的買了下來,帶回家可以慢慢看。[36]
- 2019年2月10日【新南向考察之檳吉台校】位於檳州北海的檳吉台校,是大馬唯二的台灣學校,另一所在吉隆坡。多年來,檳吉台校培養了許多台僑子弟,並赴台灣就讀大學。可惜今年六月,該校即將吹起熄燈號,趁著閉校前,過來走走看看。未來在檳州,就再也看不到國旗飄揚的台灣學校了!#最初是溫世仁創辦的檳城僑校 #校址暫設檳島孫中山紀念館 #後來遷校到威省北海 #由檳城州和吉打州台商贊助 #所以改名檳吉台校[37]
- 2019年2月10日【新南向考察之倦鳥歸巢】來去~來去~咱要從檳城飛回去~在 Pena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38]
2019年7月大馬之行
此次為期一個月的訪學研究,大多數內容已整理成如上所附之正式文稿,這裡將未整理的原始FB貼文一一呈現。
7/1 ~ 7/8
- 2019年7月1日【大馬走讀之準備啟程】──在桃園國際機場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 七月一日,暑假開始。機場裡面,人滿為患![39]
- 2019年7月1日【大馬走讀之班機延誤】今天早上,不但機場大廳人滿為患,起飛時間還少見的延誤近一個小時。後來才聽說,應是各航空公司,加入協助紓解長榮罷工的旅客所致。情有可原,我就不去聚眾抗議了![40]
- 2019年7月1日【大馬走讀之才能園餵食街】──在才能園美食街。
- 這條街,顧名思義都是吃的。今晚來到這家「海邊樂樂」火鍋店,食材皆以竹籤串成一串串,塗上不同顏色代表價格,再由客人依喜好自取,樂樂(落落)進去桌上的小火鍋裡滾煮。老闆很好客,跟我們說店裡的醬料是招牌,共有十一道,都是自己研發調味的。他已經營了二十九年,加上阿公三十幾年、阿爸二十幾年,三代人八十幾年。目前女兒、女婿逐漸接班,生意越做越大,乾脆旁邊再跟政府另租一塊給女兒做,大小可擺三檔,每月才付48馬幣,約合台幣350元,這~未免也太便宜了![41]
- 2019年7月2日【大馬走讀之榴槤果園】──在 Lim Brothers Orchard。
- 今天一早,前往位於檳島浮羅山背的林氏兄弟果園(Lim Brothers Orchard)進行「考察」,順道調查一下當地榴槤品質,哈~馬來西亞榴槤和泰國最大的不同,在於採自然農法,待果子熟透了自己掉下來,落入預先架好的網子內,所以屬於「在欉黃」,風味絕佳,每年只有現在這個季節吃得到;而泰國則多是施藥種植、果樹較矮、人工採摘、放熟再賣,所以一年到頭都有。因此,大多數人吃過大馬榴槤之後,便再也不會想吃泰國榴槤了。這家農莊姓林,寫成Lim而非Lin,是採閩南語發音,表示祖上來自福建,若是廣東林氏,則拼做Lam;其他各家姓氏也都是用鄉音直譯,以溯本思源,因此,中文同姓,英文拼法卻不同的情況,相當常見。[42]
- 2019年7月2日【大馬走讀之台式午餐】──在 Halfacre.restaurant 半畝田甕窯雞。
- 今日中午吃的是「半畝田台灣甕窯雞」,一進餐廳,即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台灣味,整桌料理更是台到一個不行!好奇的詢問,才得知老闆雖是大馬出生的華人,卻在台灣待了四十幾年,娶台灣老婆、生台灣小孩,目前老婆孩子都仍在台灣,大兒子已經在台大電機系修碩士了,主攻RF;哇,竟是我學弟!
- 老闆,您多大呀?
- 六十幾了!
- 啥?看起來還比我年輕呢!在台灣也是開餐廳?
- 不,開通訊電子公司,專做軍用、警用通信設備,現在台、馬兩頭跑。
- 呵~這兩種行業也差太多了,老闆,我服了你了![43]
- 2019年7月2日【大馬走讀之唐人文化】──在GEMS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Pearl City, Penang。
- 馬來西亞的華人相當多,是僅次於馬來人的第二大族群,但他們不稱為華人,而稱為唐人。今天下午,在GEMS和一位等待接孫子放學的婆婆聊天,她們家是父親那一輩才從廣東潮州移民至此,卻操著一口馬來腔的福建話,問她為什麼不是講廣東話,她也不知其所以然,只說從小跟著父母講。而在她和朋友們的交談中,華語叫做「唐人的話」,英語則是「紅毛的話」。(#台灣稱洋人阿兜仔 #這裡稱洋人紅毛仔)[44]
- 2019年7月3日【大馬走讀之印度餐廳】──在Kayu Nasi Kandar。
- 舊地重遊來吃印度料理。(#kayu是木頭 #nasi是米飯 #kandar是扁擔 #這家餐館是挑扁擔叫賣起家)[45]
- 2019年7月3日【大馬走讀之福州料理】──在品軒私房菜。
- 這家品軒私房菜的老闆夫婦,是親戚的朋友,基於這樣的因緣,今天中午得以品嘗道地福州料理。老闆從福州來檳城已有六年,先前開工廠,去年才改行做餐廳,看來又是神人一枚!老闆娘拿出珍藏的威士忌,另外,還有同行的朋友,特地從上海帶回來小桶裝的青島啤酒,這~實在太讚了!席間還認識了一位日本朋友,家鄉在福岡,離山口大學很近,中文流利極了,大四即娶了福州老婆,後來到北大留學修金融碩士,目前是公司派駐馬來西亞的高幹。唸書時室友是台灣人,曾到台灣找室友兼旅遊,來過淡水,也到過淡江,很喜歡台灣,對大馬的華人文化也相當感興趣。我倆一見如故,相談甚歡。[46]
- 2019年7月3日【大馬走讀之USM教授】今天早上,經介紹認識了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SM)材料工程學院的張教授。聊到USM約有學生2萬5千人,規模和淡江差不多,教師人數卻高達4千名,超過我校5倍有餘,也遠比台灣的國立大學多得多。目前,全馬約有20多所國立大學,50幾家私立大學。光以馬來亞或馬來西亞命名的學校就有:
- 2019年7月4日【大馬走讀之華人新村】馬來西亞全國有400多個以華人為主體的「新村」,起源於二戰期間,日軍入侵大馬,華人為躲避戰亂,紛紛遷至山裡、鄉間務農。1945年日軍戰敗後,馬來亞共產黨(馬共)對統治的英殖民政府發動反殖民鬥爭,英軍為切斷馬共的後援補給,遂大舉將全國高達五十萬的華人農民,強制遷徙至由鐵絲網及大閘門所圍成的集中營,統一管理,謂之「新村」。
- 在新村裡,人們過著戒嚴日子,失去自由、吃大鍋飯,外出務農或收工回家,都需經過大閘門的英軍守衛盤查;新村華人不但在戰火下仍要出外工作,還經常夾在英軍與馬共之間,受雙方要脅,馬共迫其提供物資,但若被英軍發現,又會受到嚴重懲處,實在兩頭為難。這種苦難日子一直持續到1957年,馬來亞脫離英國獨立,重獲自由後才結束。自1945年至1957年,長達12年的新村血淚史,遂成了老一輩的當代大馬華人,不堪回首的共同記憶!
- 如今,新村猶在、鐵幕已拆,新村華人在極度困頓、漫天烽火之下,用生命傳承、保留了傳統文化。隨著時代變遷,目前全馬400多個新村,已擁有1百多萬華人(全馬華人約7百多萬),深遠的影響著、牽動著馬來西亞政治、經濟、教育 ... 等各方面的發展。[48]
- 2019年7月5日【大馬走讀之英屬殖民】馬來西亞自178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向吉打蘇丹租借檳城,不久又詐奪檳城之後,開啟了被大英帝國殖民的命運;1826年,英殖民地政府將佔領的檳城、馬六甲與新加坡聯合起來,組成了海峽殖民地;直至1957年,馬來西亞才終於脫離了英國殖民政府而獨立。算來,前後共有170餘年的時間,是英屬殖民地。
- 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屬君主立憲制國家,沿襲大英帝國的政治傳統,全國共有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加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是個擁有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國度。
- 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更完整的保留了華人傳統文化,至於為什麼?其中原因,值得探討。#除了吃喝玩樂 #也要認真工作[49]
- 2019年7月7日【大馬走讀之多元族群】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是構成大馬人口的前三大族群,這源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佔領馬來亞的英殖民地政府,為了開採豐富的錫礦,大量引進華人勞工;另一方面,為了種植橡膠,引入大量印度勞工;而本地的馬來人,則大多從事農業和漁業;政府部門的公務,則由英國選派人員前來執行。這造就了今日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現況。[50]
- 2019年7月8日【大馬走讀之廣東料理】──在奇香海鲜餐厅 KHEE HIANG RESTAURANT。
- 今晚到位於威省南部的高淵,吃這家廣東人開的海鮮餐廳,巧遇兩攤婚禮辦桌,喜宴熱鬧滾滾。隔壁是一家古早味泰式火鍋店,也是生意興隆。
- 檳城州的威省共分為威北、威中、威南三個縣,高淵(馬來語:Nibong Tebal),是威南縣最南端,也是威省境內第三大市鎮,來到這裡,已經非常靠近霹靂州了。
- 朋友帶來一罐包裝精美的普洱茶,有別於傳統的茶餅,採用乾燥挖空的桔子,塞入茶葉,做成一顆顆圓形的普洱茶球。呵~時代在變,普洱茶也在變![51]
- 2019年7月8日【大馬走讀之檳島威省】──在 Seberang Jaya。
- 一般大家口頭上所講的「檳城」,有可能是指檳城州、檳榔嶼、喬治市或檳城機場。
- 檳城州是大馬十三州的其中一州,由位於檳威海峽西岸的檳島(檳榔嶼)和東岸地處馬來半島上的威省兩部分組成,中間以檳威大橋相連通。
- 位於檳島東北縣的喬治市是檳州的首府,也是馬來西亞僅次於吉隆坡的第二大城,由於是檳州的都城,所以有時也簡稱檳城!一般如果講說「進檳城」,通常是指經由檳威大橋進檳島、喬治市或檳城機場。
- 不過,檳城機場並不在檳島東北方的喬治市,而在東南方的峇六拜,隸屬於檳島的西南縣,所以說飛機飛檳城,實際上是飛到峇六拜,這就像飛台北,實際上是飛到桃園一樣的道理。
- 我此行的落腳處叫詩布朗在也(Seberang Jaya),地處檳城州威省的威中縣西北方,介於緊鄰檳威大橋的北賴、北海兩個市鎮之間,但這個地方一般人比較不知道,所以我也都說,我來馬來西亞是住在檳城。(#國父孫中山先生來過檳城好幾次 #有部片子叫夜明講述國父的故事 #檳城孫中山紀念館曾是台校校區 (#從檳城台校到檳吉台校今年關校)[52]
- UTAR成立於2002年,是淡江在大馬非常重要的姊妹校,其前身是1969年創立的拉曼學院(見附註)。目前UTAR擁有位於霹靂州的金寶和吉隆坡的雙溪龍兩個校區,學生人數約2萬5千人,規模大致與我校相當。
- UTAR現有9個學院、3個研究所、32個重點研究中心、2個學習中心所研究院,學科涵蓋文、理、工、商、管、農、醫等,是一所學科齊全的綜合型大學。(#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53]
- 2019年7月8日【大馬走讀之政府部門】有人知道這是什麼部門嗎?【經Mei Lee指點,原來是:檳島伊斯蘭宗教局(department/affairs)】[54]
- 2019年7月8日【大馬走讀之拉曼院長】──在娘惹傳承。
- 今天下午,趁著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張院長來檳城辦活動的機會,約了時間見面,順便在附近走走,看看盡是英式建築的銀行街,拍拍照,感受一下檳城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
- 與張院長約在位於光華日報舊址的娘惹傳承餐廳,一起晚餐。張院長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自大學起就到台灣讀書,從台大歷史學士、中央歷史碩士到政大歷史博士,前後十五年,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祖上來自廣東潮州,所以,客家話也能講。
- 我向張院長請教了許多大馬教育制度、大學環境等問題,同時分享台灣高教現況,並敲定前往拉曼大學訪問、演講的行程。接下來,就要趕製演講用的PPT了。[55]
7/9 ~ 7/16
- 2019年7月9日【大馬走讀之理科大學】──在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 今天一早,在USM材料工程系張教授的引領下,參訪位於檳城的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這個QS世界排名大約落在165、亞洲43、東協第6的大馬頂尖大學,相當於台灣的清交,略遜台大一些,創立於1969年,今年正好滿50週年。
- 張教授跟我們介紹說他們學校的考古學系舉世聞名,隨後帶我們參觀校內的一座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擁有五花八門的館藏,從史前恐龍、原始人類、馬來文化、峇峇娘惹、皮影木偶、南洋風箏、橡膠產製、錫礦開採、棕櫚生態、早期電器、古董相機、太空科學、飲食文化 ... 包羅萬象,雖看得我們眼花撩亂,但收穫頗豐。
- 下午,一同拜訪化學系的一位華人教授Prof Yeap (葉教授),其祖上來自福建,所以「葉」用福建話發音,拼成Yeap而非Yeh。這兩位教授雖都是理工背景,但對歷史、人文很感興趣,我向兩位請教了許多關於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教育制度,暢談了一個下午,賓主盡歡。(#USM校徽是兩隻老虎 #理工科系要用英文上課 #人文社會學科用馬來語 #據說大馬的國立大學經費都很拮据 #像USM這樣的好學校也要自籌財源)[56]
- 2019年7月10日【大馬走讀之榴槤品種】原來榴槤有這麼多品種,要搞清楚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57]
- 2019年7月11日【大馬走讀之國際學校】──在 GEMS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Pearl City, Penang。
- 這間位於檳州珍珠市的國際學校GEMS,走的是英國體系,但因很多學生都是華人子弟,所以這位招生主任Mr. Johnson,華文也不錯。他來自吉隆坡,從小講英文,三年前到GEMS任職時,一句華文都不會,經過苦練,現在已能對答如流。他說GEMS雖也有華文課程,但對學生而言是不夠的,尤其現在中國越來越強大,華文越來越重要,他自己的小孩雖也就讀GEMS,仍在外補華文,在馬來西亞,至少要會馬來文、英文、華文三種語言,才比較有競爭力。[58]
- 2019年7月11日【大馬走讀之自動搖籃】這~可能有很多人需要。[59]
- 2019年7月12日【大馬走讀之壁畫街區】──在檳城壁畫街 Armenian Street。
- 檳城的本頭公巷(不是木頭公巷喔)周邊,是著名的壁畫街區,其中一幅姐弟騎單車,更是舉世聞名!如今此畫已然斑駁,繼之而來的是更多街頭藝術創作,使這個老街區湧入眾多國際觀光客,相對也改變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許多店家乾脆捨棄祖傳行業,將店面出租以換取更高報酬。
- 14號生活館是一家難得的、頗具特色的傳統藝品店,老闆是位文史工作者,不但熱心介紹該店經營理念,也推薦了一般觀光客不會去的景點;唐人厝則是一家有溫度的老屋咖啡館,走累了隨時可以入內休息、參觀、用餐、喝咖啡;吃過午飯,逛入一家老茶行,才第一次聽聞所謂的六堡茶,這是來自廣西壯族的特產,早年隨著華人移民傳入南洋,據說除可祛濕、調理腸胃外,還具備除油腻、助消化、提神、養顏、瘦身等功效。
- 這是一個步調緩慢的、2008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小城,值得細細品味![60]
- 2019年7月13日【大馬走讀之羅惕替修】──在Kayu Nasi Kandar。
- 一大早就客滿!
- 來這家印度餐廳,是一定要點這道 roti tissue special 的,據說這種半人高的特大號印度煎餅,只有這家有大煎鍋才煎得出來![61]
- 2019年7月13日【大馬走讀之海峽岸廣場】──在 Straits Quay。
- 這個位於檳島東北角海邊的「海峽岸廣場」,入口左側是一家錫製精品店「皇家雪蘭莪Royal Selangor」,樓上是錫業小型博物館兼錫碗手作坊。錫礦曾是馬來西亞早期非常重要的產業,由於需要大量人力,因而吸引許多華人前來南洋開採,造就了特有的華族文化。時至今日,檳城華人比例約佔40%,是州內第二大族群,也是馬來西亞華裔比例最高的州屬,實是其來有自。
- 廣場裡有各國餐廳、酒吧,樓上是高級海景住宅,一到傍晚,不那麼熱了,人們便紛紛冒出來海濱閒晃,到酒吧喝酒聽歌,這不禁令我想起同是熱帶風情的夏威夷海灘![62]
- 2019年7月14日【大馬走讀之豐盛早餐】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在美香味茶樓潮州菜館。
- 據說,曾有調查指出,馬來西亞是早餐吃得最好的國家,這幾天實地考察下來,真是名不虛傳!像這家潮州餐館,一大早就已人山人海,都是衝著傳統好味道來的。(#每天吃這麼好 #想不胖都很難)[63]
- 2019年7月14日【大馬走讀之電動列車】北海──在 Butterworth Ferry Terminal (Pangkalan Sultan Abdul Halim) 。
- 今天,跋山涉水來到位於北海碼頭邊的Butterworth車站,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買到下週要前往吉隆坡的列車票,感動啊!主要是這裡的動車時刻表實在神奇到比傑克還神奇,網路上看到的、車站裡張貼的、售票櫃臺問到的、每天實際發車的,時間都不一樣,難怪在當地住了二十年之久的Linda,不放心網路訂票,堅持一定要到現場,非得實實在在買到票、拿到手才算數;而網站、App提供的資訊,就像台灣鄉下的紅綠燈,參考用的![64]
- 2019年7月14日【大馬走讀之烤肉聚會】──在 Kampong Kepala Gajah, Pulau Pinang, Malaysia。
- 晚上,幾個當地華人家庭相約聚會烤肉,邀我同去插花,正好藉此機會進行參與式觀察研究,呵~
- 這個位於新邦安拔(Simpang Ampat)的新興社區,約有一百多戶住戶,許多來自中國和台灣的華人住在這裡,今晚一起聚會的有來自台北、青島、蘇州、北京的朋友,因著不同原因來到大馬,又因著相同原因凝聚在一起![65]
- 2019年7月15日【大馬走讀之看場電影】──在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
- 今天研究的是好萊塢文化!
- 這裡一張電影票才馬幣18元,還不到150元台幣,音響設備也都堪稱一流;只是這一集蜘蛛人讓我很困惑,為何一開始就播鋼鐵人死訊?鋼鐵人是何時掛掉的?又是怎麼掛的呢?侄子告訴我是為救他人而死的,要我回頭去看上一集的復仇者聯盟。
- 這個賣場叫雙威嘉年華購物中心,看完電影,中午就近在賣場裡的香港金加利餐廳吃港式料理,口味還不錯,就是醬料稍鹹了一點。(#復仇者聯盟小孩比大人清楚 #蜘蛛人鋼鐵人全都混在一起 #好萊塢還真能掰我算是服了)[66]
- 2019年7月16日【大馬走讀之中國九州】
- 在東南亞國家裡,馬來西亞是保留與傳承華人文化相對完整的,在這裡,生活、飲食和台灣雖有些許差異,但因文化相近,很容易適應。
- 這幾天研究大馬華人歷史,資料查著查著,竟查到中國古代的九州去了,於是順便抓了一張圖來古今對比一下。當時,最接近台灣的應屬揚州了,大約是現今的江蘇、安徽、浙江北部一帶,連浙江南部、福建都還不在九州之內,尚屬所謂的蠻~夷~之~地~[67]
- 2019年7月16日【大馬走讀之石磨腸粉】──在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 凌蒸香 (正宗广东石磨肠粉店)
- 這篇一po,肯定又要被說都在吃喝玩樂。其實,我真的有很認真在做當地文化研究、考察啦,而且都還實地進行田野調查,親自做實證比較分析![68]
- 2019年7月16日【大馬走讀之百越民族】
- 既然在古早時代,偉大的中原諸國,勢力範圍最南只到揚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浙北地區,那再往南的「蠻夷之邦」都在幹嘛?其實,他們可沒閒著,那是個被統稱為「百越」的廣大區域,「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的長江以南之地,在秦漢以前可都是古越族的居住地!
- 據說有人考證,當遠古人類從非洲遷徙到東亞時,分成了兩支,一支往南洋諸島,演變為後來的南島語族,一支到達廣東,成為古越族人,所以,古越族人和南島語族系出同源,而廣東又是越族的發源地,所以簡稱為「粵」(越粵同音)。其後,又分成往東北遷徙的東越和往西遷徙的西越,以及後來衍生出的眾多越族部落。
- 我們常聽說台灣屬於南島語系,如果能將東南亞史和百越歷史放在一起探討、研究,尤其是離我們最近的閩越,一定能更進一步了解台灣民族、歷史、文化形成的面貌。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6840(#吳越族在春秋時期建立吳國和越國 #閩越族在戰國時期於福州建閩越國 #我真的有在研究不是只有吃喝玩樂)[69]
7/17 ~ 7/24
- 2019年7月17日【大馬走讀之南島語族】
- 原本只是要查找馬來人、華人與台灣人的關係,結果越查越遠,跑到人類學去了,這~已超出我的能力範圍,還是讓專業的來吧!陳耀昌醫師從醫學DNA角度切入,基於細菌人類學理論,發表了很多關於台灣原住民族、南島語族、漢族與百越族 ... 等專業文章,有興趣的不妨點進去瞧瞧。[70]
- 陳耀昌專文:台灣帶給世界的禮物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8461......
- 陳耀昌:漢族與百越的誕生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9617
- 【人文講堂】20161023 - 島嶼DNA - 臺灣人祖先的親海性格 - 陳耀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X7IStdaG8......
- 【發現】20161008 - 打樹成布 - 南島語族出臺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e89nWbQBY
- (#台灣東部原住民是南島語族的祖先 #麻豆在台灣的原住民語意思是眼睛 #馬來文或南島語族眼睛也叫做mata #台灣人父系是唐山公母系是原住民 #唐山公閩南人是越族和漢族的後裔 #台灣移民社會應多元族群大地共榮)
- 2019年7月17日【大馬走讀之台校熄燈】──在檳吉臺灣學校。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
- 今年六月,檳吉台校送走了最後一批畢業生,正式吹響熄燈號,馬來西亞就僅剩吉隆坡一所唯一的台校了。檳吉台校前身,是溫世仁在檳島創辦的檳城台校,致力於培育台僑子弟;溫先生過世後由檳州和吉打州台商合力接手,更改校名並將校舍遷至威省現址;隨著大環境變遷,檳吉兩州許多台商出走到越南,生源日益減少,校方只好決定收攤。今天過來緬懷一番,適逢校長在打包,正好拍照留念兼寒暄。校長姓池,台灣新竹人,和我同年,師大社教系圖書館組畢業,認得黃世雄、黃鴻珠等老師,大學時代每年打大圖盃,原來是自己人,這邊結束後,即將前往越南國際學校,開創另一番教育事業。祝福池校長![71]
- 2019年7月17日【大馬走讀之檳城囉迦】──在才能园美食街。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
- Rojak 囉迦是一種蔬果沙拉,在大馬常見的平民小吃,馬來文 Rojak 是「混合物」之意,而檳城囉迦是檳城的道地食物,與水果囉迦頗相似,但加了蓮霧、炸魷魚和蜂蜜,淋上以水、蝦醬、糖、辣椒和青檸汁混成的醬汁,初看黑黑一坨,有人不敢輕易嘗試,我則入境隨俗,相當能夠適應。[72]
- 2019年7月17日【大馬走讀之吉隆坡王】
- 明天即將啟程前往吉隆坡,至拉曼大學、華研中心進行學術訪問,先來臨時抱佛腳,了解一下吉隆坡的歷史。
- 今日的吉隆坡,是馬來西亞首都,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會,不過在150多年前,她只是一個擁有數百華人的錫礦小鎮,繁榮程度遠落後於馬六甲、檳城、新加坡這些英屬殖民的港口城市。
- 來自廣東的葉亞來,是改變吉隆坡命運的重要推手,自受命擔任華人甲必丹後,畢其一生建設吉隆坡,平息內戰、安穩民心、發展礦業、開闢道路、創建醫院、開辦學校、建立廟宇、開設會館 ...,為吉隆坡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奠定吉隆坡日後發展的基礎!
- 隨著時間的推移,吉隆坡不但逐步成為雪蘭莪州首府,甚至更進一步成為馬來西亞首都,葉亞來於是被尊稱為吉隆坡開埠之父,或吉隆坡之王![73]
- 關於葉亞來,可詳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v2ST7U18 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pTNTmpol8
- 2019年7月18日【大馬走讀之透早出門】──在 Tanjung Malim railway station。馬來西亞霹靂州 Tanjung Malim
- 六點多天還沒亮,趕上班的車潮已擠滿高速公路,感覺像半夜在塞車!
- 到北海車站時才7點,預定7點半開的車早已在等人,這~實在是又一樁比傑克還神奇的事!號稱高速動車的KTM ETS,一個站竟停半小時,難怪檳城到吉隆坡3百多公里,約台北到高雄的距離,要開上4個半小時,都已經可以搭機從台北飛到檳城了!
- 到了半路,車長忽然叫大家下車換大巴,因為前面有列車翻覆過不去,希望一切沒事!
- 此去吉隆坡大約還要一小時,既然如此,就在這個中途換車站打個卡,以茲記錄。[74]
- (#透早就出門 #天色還未光 #沿路棕櫚園 #景色真迷人 #一張票坐兩種車真是划算 #時速約100km難怪坐很久)
- 2019年7月18日【大馬走讀之單軌電車】──在 RegalPark Hotel 。馬來西亞吉隆坡
- 大巴一路晃到吉隆坡已經過午了,比預定時間晚約一個小時,下午沒排任何行程,還好!
- 吉隆坡的公共運輸,比起檳城而言相對完善,不過就是有點複雜,乘客要在不同軌道系統間轉換,即使預先作了功課,通常還是要找好久才找得到換車的站點。
- 在吉隆坡中央車站 (KL Sentral) 簡單吃過午餐,改搭8號草綠色線的Monorail單軌電車,前往飯店,準備明天的簡報。[75]
- (#自動售票機找一堆兩角硬幣 #看起來金光閃閃像滿手黃金 #上廁所要四十仙不怕沒零錢 #八號單軌電車只有兩截車廂)
- 2019年7月18日【大馬走讀之陳氏書院】──在陳氏書院。馬來西亞吉隆坡 ·
- 用完晚餐隨意走走,遠遠見到一棟有點像廟宇又不太像的傳統建築,過去一瞧,不得了,陳氏書院!是座建於1908年,附帶養老、育幼及互助功能的私人家廟,正殿供奉三尊早年到此開拓的陳氏始祖,兩側則做為書塾及議事廳,兼有祭祀、慎終追遠及凝聚族人向心力之作用。
- 這個陳氏家族雖因開採錫礦而財力雄厚,早年先人也是篳路藍縷苦熬過來的。在院中巧遇幾位長輩,其中一位阿嬤正是創建此書院先賢之一,秀連公的孫女,那還不抓緊機會合照兼訪談一番![76]
- 2019年7月19日【大馬走讀之華人博物館】 — 在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馬來西亞吉隆坡
-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位於宏偉的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二樓,門票馬幣20元,約合台幣150元,比我從飯店搭計程車過去25元還便宜。
- 館中展示了從鄭和下西洋、明朝與馬六甲王朝關係、殖民時期大量華人移入、日據時期奮勇抗敵、英軍與馬共武力鬥爭、緊急狀態下的新村、脫離殖民而獨立、華人為華文教育奮鬥 ... 等,參觀完一遭,相當於上了一堂馬來西亞史,值得![77]
- 2019年7月19日【大馬走讀之華教鬥士】
- 一般人都只知道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中,保留與傳承華人文化最完善的地區,華文教育(華教)在這裡非常普及,但卻不知道大馬的華教有著一段得來不易的辛酸血淚史!許多先賢前仆後繼,推動華教不遺餘力,才有今日局面,其中之一的林連玉,甚至為維護華教與政府抗爭,最終被褫奪教師權與公民權,是位為華教犧牲奉獻的鬥士,有人更尊稱其為「華教族魂」、「華教第一鬥士」、「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父」!
- 林連玉曾謂:「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晚年,雖因沒工作而生活困頓又疾病纏身,但還在積極為華教吶喊。1985年辭世時,大馬華人為感念其對華教的付出與貢獻,靈柩在萬人陪伴下,繞行了吉隆坡市區5公里,護送最後一程。[78]
- (#直接在google輸入華教鬥士 #出現在第一筆的就是林連玉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林連玉 http://www.cnba.live/show/186047)
- 2019年7月19日【大馬走讀之拉曼大學】──在 UTAR-Sg Long Campus。馬來西亞雪蘭莪 Kajang
- 拉曼大學(UTAR)張院長特地安排了陳中和老師來接我到雙溪龍校區去,陳老師是馬來西亞華人,大學開始到台灣求學,淡江國貿學士、東南亞所碩士,文化大陸所博士,還曾在台兼課,前後待了近二十年,對台灣相當了解,因此雖是首次見面卻格外親切,目前在UTAR任教,從事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研究。
- 首先,到中華研究院進行訪問,該院中文系與對面創意產業學院的中文媒體系,還有醫學院的中醫系,是UTAR目前僅有的幾個可用中文授課的系,其他院系一律要用英文授課。有趣的是,其他很多大學也有中文系,但因教育部未核可中文授課,只能用英文或馬來文,碩博士論文也不能用中文寫,這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成英文不就都變調了?所以張院長認為有必要成立翻譯系,以因應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多重語言的社會。
- 中間空檔,我自行四處晃晃,看到每層樓中間都有一個供學生活動的大空間,隨後晃到圖書館去瞧瞧,幫我導覽的館員介紹說該館有7位專業館員,其中3位華人4位馬來人,都是大學圖資相關系所畢業的,她是UTAR中文系學士,再到馬大修圖資碩士,她還特地幫我介紹館藏中文書,並找出金庸小說來給我看。
- 隨後,張院長和陳老師帶我去見國際處賴處長,處長也是留台的成功大學博士,雙方特地在台灣地圖前交換校旗、合影,隨後進行簡單的交流,結束今天UTAR的學術訪問。
- 回程,陳老師再度開車送我,感恩呢!車上又跟我分享了許多關於馬來西亞的歷史文化,是我到目前為止聽到最精闢的,果然是術業有專攻啊。[79]
- 2019年7月19日【大馬走讀之茨廠街區】──在 Petaling Street。馬來西亞吉隆坡
- 茨廠街是吉隆坡著名的唐人街和夜市,可是為何叫茨廠街呢?剛查了資料才知是一百多年前,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曾在這裡開了一家茨粉廠而得名,茨是木薯,茨廠就是專門生產木薯粉供出口的工廠。
- 在街口點了一碗龜苓膏,和店裡的阿伯、大嬸閒聊,這裡的華人以廣東、客家佔多數,不像檳城福建人較多。一位北北講到現在中國廣東,很多年輕人竟然不會講廣東話時,簡直義憤填膺!這~豈不和台灣很像?
- 街內,各式各樣的店家林立,走到唐城小吃中心,叫杯飲料歇歇腳,這裡,連老外都愛來![80]
- 2019年7月20日【大馬走讀之華研中心】—參加学术沙龙:在地记忆、数位共笔:一同书写大众的历史(林信成教授)──在 Golden City Condominium kuala lumpur 。馬來西亞吉隆坡
- 準備上工 ...
- 華社研究中心是一所純由馬來西亞華團所支持的民間研究中心,位於中華大會堂後棟,緊鄰陳嘉庚博物館。趁此次來演講的機會,順便參觀了集賢圖書館和陳充恩電子圖書館。
- 別看華研雖小,卻是五臟俱全,光數位化用的高階掃描器,就要價一百多萬台幣,而OCR全文和Metadata系統,則是法國開發的,對於中文簡繁體,及各種版面的辨識率都極高,再加上前台電子圖書館系統,可說是所費不貲,目前數位化上網的資料已有七、八萬筆,甚為可觀。此外,另有圖書修復組,負責古籍的修復。
- 僅有區區六位館員的圖書館,能做這麼多事,不得不令人讚嘆,又是一件比傑克更神奇的事![81]
- 2019年7月20日【大馬走讀之耍耍嘴皮】—在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馬來西亞吉隆坡
- 本文轉自: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 相關連結:[82]
- 🙏本中心特別感谢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系林信成教授(“台湾阿成”)于7月20日(星期六)前来华研参访和讲演,为大家演说其在运作和管理数位人文,尤其是创立著名的“台湾棒球维基馆”和创设“淡水维基馆”的经验与打造数位共笔系统的成果,“大众史学”与数位人文的相结合,非常值得我国和华裔群体在文化保存上借鉴、实践和运用。
- 林教授在演讲结尾时也强调:“自己的历史要自己来写,才是最感人之处。”他勉励大马华人要努力保护在地文化资产,推动和运用如维基馆等数位人文来记录自身的人、事、时、地、物,除了有效记录和开展地方史的知识建构和共享平台,成果也能提供相关研究者和大众作为研究参考资源。[83]
- 2019年7月20日【大馬走讀之留台聯總】—在 KL Sentul 王岳海大礼堂。馬來西亞吉隆坡
- 今天適逢大馬留台校友聯合總會(留台聯總)45週年慶—文華之夜,受淡江大馬校友會袁會長之邀前去參加,原以為是簡單的聚會,沒想到席開五十桌,更來了許多重量級貴賓,充分顯示馬來西亞留台校友影響力之大、向心力之強![84]
- 2019年7月20日【大馬走讀之淡江校友】—和陳建甫在 KL Sentul 王岳海大礼堂。馬來西亞吉隆坡 ·
- 淡江校友遍天下,這是~真的!在來這個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之前,已有系友主動聯繫大馬校友會,請求有需要時予以協助。一到檳城,即與吉隆坡的大馬淡江校友會袁會長取得聯絡,也才有幸得以參與留台校友聯總45週年慶大會!出現在這些照片裡的,全是自各地來到吉隆坡與會的淡江校友,聽說傳聞中的母校老師來了,紛紛過來相認,拍照留念,您說~這不是淡江校友滿天下,什麼才是?[85]
- 2019年7月20日【大馬走讀之拉曼副校長】—和陳建甫在 KL Sentul 王岳海大礼堂。馬來西亞吉隆坡
- 7/19到拉曼大學訪問時,見了院長和國際長,不料在7/20晚的留台校友會上,又巧遇了尤芳達副校長!副校長得知我到拉曼大學訪學,並在檳城進行當地華人文化研究時,除了表達歡迎之意,還非常熱心地跟我介紹一位檳城非常專業的古蹟修復專家陳耀威先生,建議我可以去拜訪他,了解更多檳城在地的文化遺產。席間,同時認識了淡江畢業、現為世界留台校友總會的李子松總會長,專程來出席這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總會45週年會慶活動。他鄉遇故知,分外熱絡、親切,當然要合影留念一番,照片最左邊的是也要來馬來西亞待一個月,到馬來亞大學駐點研究的淡江大陸所陳建甫教授。
- 左起:陳建甫教授、尤芳達副校長、李子松總會長、林信成教授[86]
- 2019年7月21日【大馬走讀之伊斯蘭博物館】──在 Islamic Arts Museum Malaysia。馬來西亞吉隆坡
- 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國教,位於國家清真寺旁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珍藏許多伊斯蘭文物、各國清真寺模型,其中,西安的清真寺融合中式建築特色,和一般印象中的清真寺,長得很不一樣。[87]
- 2019年7月21日【大馬走讀之國家清真寺】──在 National Mosque Malaysia 。馬來西亞吉隆坡
- 既然來到了伊斯蘭國度,是一定要來感受一下清真寺文化,當一回偽穆斯林的。[88]
- 2019年7月21日【大馬走讀之休息一下】──在 National Mosque Malaysia 。馬來西亞吉隆坡
- ~我在清真寺地板涼~[89]
- 2019年7月22日【大馬走讀之議長議員】──在 Restaurant Kim Hee 金喜楼。北海
- 今日中午,有幸與檳城州立法議會劉子健議長(中)、李凱倫議員(右)一同餐敘,席間,簡單的介紹了淡江現況並致贈禮物,也算得上是宣揚校威兼拓展國民外交。議長相當親切、健談,除了大略跟我分析目前大馬政局兩大陣營,包括剛執政的希望聯盟和剛下野的國民陣線外,在得知我來做當地文化研究後,便熱絡的介紹了幾位知名文史工作者,如:張少寬先生、陳劍虹先生;古蹟維修專家,如:陳耀威先生、黃木錦先生等。並建議我有機會可去拜訪他們,必有所得![90]
- 2019年7月23日【大馬走讀之韓江中學】──在韩江中学。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
- 2019年7月23日【大馬走讀之印度台語】──在北海道海鲜Northern Coastal Seafood。北海
- 這位印度老兄,操著帶印度腔的福建話(馬式閩南語),來向我們兜售彩券,結果,刮了兩張都槓龜![92]
- 2019年7月24日【大馬走讀之錫日輝煌】 — 在 Kinta Tin Mining Museum。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
- 錫礦產業曾給霹靂金寶地區帶來錫日輝煌,如今繁華褪去,僅留追憶。「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完整的保留與呈現昔日採錫盛況,以及當年華人契約勞工,經由「賣豬仔」被連拐帶騙賣到南洋做苦力的辛酸歲月。金寶礦區屬於近打谷地,會發現錫礦也算天意,據說是因為一頭人們飼養的大象,有一天走失了,回來時身上竟沾滿錫粉,才促使大家找到錫礦蘊藏地。如今,博物館入口有個雕塑,就是用來紀念這頭大象的。[93]
- 2019年7月24日【大馬走讀之準備上工】──在拉曼大学。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
- 經過長路漫漫,一早從檳城出發,終於在兩個多小時後抵達霹靂金寶。參觀過錫礦博物館、吃過麵包咖哩雞、乘車繞過UTAR校園後,引導人員領我到一間小討論室稍做休息,等學生下課、教室準備好,便可開始今天下午的演講了。既然閒著也是閒著,就po個文以茲紀錄吧![94]
- 2019年7月24日【大馬走讀之金寶校區】──和杜忠全,在金宝拉曼大学总校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Perak Main Campus, Kampar) 。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
- 拉曼大學總校區位於霹靂金寶,離檳城需要兩小時車程,約莫台北到台中的距離。這裡原是一個盛產錫礦的繁榮城鎮,可謂遍地是金寶(錫),但自從錫業沒落之後,小鎮也漸漸失去昔日風采,甚至還一度被謔稱為「死城」,直到拉曼大學設校於此,才又漸漸有了復甦跡象。學校所在地周邊,因為都是新興社區,所以稱為新街場;而早期繁華如今榮光不再的老街區,則被稱為舊街場。今日演講前,趁著空檔去參觀了位於新街場的「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之後,有位碩二生來接我,先到餐廳和杜忠全主任、陳明彪老師一同用餐,吃道地的麵包咖哩雞、佛缽,然後到學校繞繞,拜訪陳愛梅老師、演講,結束後,再帶我去舊街場走走,參訪超過百年歷史的「金寶古廟」(主祀觀音娘娘),完成這一天既短暫又充實的行程![95]
- (#金寶地區主要以廣東人佔多數 #街頭巷尾聽到的大多是廣東話 #不像檳城主要是福建話比較多 #杜主任大學唸文化是留台校友 #另兩位陳老師都是台師大校友 #留台校友在馬國真的勢力龐大)
7/25 ~ 7/31
後記
(待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