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街"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youtube|xzL6SeGfnL4|400|right|遊覽亞美尼亞街}}
 
=簡介=
 
=簡介=
[[亞美尼亞街]],其中文名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為[[本頭公巷]],由緞羅申街(即[[Beach Street]]中段)至大統巷。下街亦為[[打銅仔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路段。
+
[[亞美尼亞街]],其中文名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為[[本頭公巷]],由緞羅申街(即[[Beach Street]]中段)至大統巷。下街亦為[[打銅仔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路段。19世紀初,有大量亞美尼亞商人搬遷至此居住,因而改名為[[亞美尼亞街]]。
  
 
=歷史=
 
=歷史=
行 21: 行 22: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魂繁舊夢:[https://www.facebook.com/CNY2013ArmenianStreet/photos/a.119006594919791/128457907307993/ 你知道本頭公巷為何稱作本頭公巷嗎?]
+
*光明日報:[https://guangming.com.my/%E6%95%B2%E9%8A%85%E6%A5%AD%E6%B2%92%E8%90%BD%E2%80%A7%E6%89%93%E9%8A%85%E4%BB%94%E8%A1%97%E6%B2%92%E9%8A%85%E5%8C%A0 敲銅業沒落‧打銅仔街沒銅匠]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menian_Street,_George_Town 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menian_Street,_George_Town Armenian Street, George Town]

於 2021年9月9日 (四) 18:12 的最新修訂

  • 影片描述:遊覽亞美尼亞街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簡介

亞美尼亞街,其中文名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為本頭公巷,由緞羅申街(即Beach Street中段)至大統巷。下街亦為打銅仔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路段。19世紀初,有大量亞美尼亞商人搬遷至此居住,因而改名為亞美尼亞街

歷史

亞美尼亞街原稱為馬來道,以曾坐落於附近的馬來人定居地而命名。時至今日,馬來文化仍然影響著當地,尤其是最西端的亞美尼亞街,亦是檳城伊斯蘭博物館坐落的位置。

在1808年,受到居住在亞美尼亞街的亞美尼亞商人,該地正式改名為亞美尼亞街。亞美尼亞商人並於1822年開始建造教堂,薩奇斯兄弟則建立了依恩奧酒店。但亞美尼亞人並沒有長居在當地,1937年教堂建成時,大多數亞美尼亞人已經離開了。

在19世紀中期,當地華人開始聚居於亞美尼亞街,並於附近建造華人會館,例如龍山堂邱公司。與此同時,亞美尼亞街成為當地華人祕密會社活動的據點之一,閩南人為主的會社亦在該地成立。因此亞美尼亞街經歷多場衝突,名為1867年檳城暴動。當時英屬政府派印度兵鎮壓,並進行軍事封鎖,迫使華人及馬來人的祕密會社結束衝突。

在1910年,孫中山於亞美尼亞街打銅仔街120號舉辦庇能會議,並籌得8000叻幣(馬來西亞於海峽殖民地時期所使用的貨幣)用於中國的反清政府活動之中,該建築物為檳城閱書報社的館址,現時改建成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

本頭公巷

*簡述:檳城知名壁畫:姊弟共騎
*攝影者:林信成
*攝影日期:2019/07/11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 影片描述:本頭公巷壁畫街導覽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簡介

本頭公巷又稱壁畫街,是位於檳城喬治市的一條徒步街道,通常指亞美尼亞街(馬來語為Lebuh Armenian)的上街,由緞羅申街至大統巷這一段路。街上有許多典型的殖民時期房屋,各個小巷道之間都有各式各樣非常有特色的壁畫,吸引許多遊客前往。由於本頭公巷有一座百年歷史供奉土地公的福德正神廟,因此被當地華人稱之為本頭公巷(本頭公即大伯公、土地公之意)。

歷史

19世紀的檳榔嶼充斥著華人私會黨,有義興、建德、海山等。位於本頭公巷的建德堂大伯公廟是福建人建德派的基地,當時的政府和警方都沒有對策。

在1867年7月,檳榔嶼爆發了暴亂事件,由紅旗的大伯公會(建德堂)與白旗的三合會(義興公司)引發了持續了十天的大械鬥。英國殖民政府宣佈戒嚴,同時下令要捉拿派系頭目,以及充公他們的財產和旗下的物業。

建德派系的成員為了逃過充公一劫,朦騙政府他們欠下建德堂大伯公廟一大筆錢,必須要用他們的產業來還債,就避免產業被充公的命運了。

暴亂事件後,英國殖民政府立法取締私會黨活動,並規定社團必須向政府登記。建德堂亦趁機轉變為宗教團體,以躲避法網。同時,他們為了答謝本頭公廟的「幫忙」,便將街道取名為本頭公巷,每年也會派遊行隊伍到大伯公廟進行慶祝活動,以表謝意。

相片集

壁畫

街景

周邊景點

交通地圖

  • 地址:Lebuh Armenian, George Town, 10300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馬來西亞
  • OpenStreetMap:[1]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打銅仔街

簡介

打銅仔街,屬於亞美尼亞街的下街,由大統巷至打石街(Acheen Street)路段。從前有許多銅匠於當地工作,大部分都是馬來人,他們將銅跟鐵敲打分開,再把這些二手金屬分類變賣。

歷史

19世紀的打銅仔街曾經住滿了打制銅器的銅匠,並發展出形形色色的銅匠業者。當時的打銅仔街會發出銅匠打造銅器的聲響,當地人想購買銅器的時候,自然便會想起打銅仔街

在1909年,檳城閱書報社將營運總部由柑仔園94號原址搬遷至打銅仔街120號。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於1910年從新加坡遷至檳城,並在同年11月13日召開「庇能會議」,為黃花崗起義籌備行動資金,並發表演說。報社亦為革命人士作為掩護,《光華日報》也在此創刊。

現況

過往的打銅業興旺的盛況,時至今日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賣二手貨的商店。

特色景點

交通地圖

  • OpenStreetMap: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交通地圖

  • OpenStreetMap: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