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台灣阿成/大馬走讀報告"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大馬華人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淡江大學資圖系/林信成 *淡江大學獎助專任教師赴國際姊妹校研究或講學 結案報告 *前往合作學校系所:馬來西亞拉曼大學...")
(無差異)

於 2021年7月3日 (六) 09:34 的修訂

淡江大學資圖系/林信成

  • 淡江大學獎助專任教師赴國際姊妹校研究或講學 結案報告
  • 前往合作學校系所: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
  • 目的:■研究 □講學
  • 赴外期間:自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30日(共計30日)

前言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華人聚居的重要國度,肩負海外華人歷史文化傳承使命。此行訪問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希望藉由實地踏查、學術參訪、演講座談等形式,初步瞭解大馬地區華人文化保存、地方學研究等領域之發展,再進一步探討藉由數位科技,協助海外華人進行傳統文化保存之可行作法與可能效益,包括:歷史建築、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城鄉聚落、風土民情、族群融合 … 等;本研究亦符合政府極力推動之新南向政策,為臺灣文化發展找尋新方向及動能,也藉此建立和東南亞的連結與對話,共同推動數位人文與區域研究之進程。

本文採取較平易近人的書寫方式,不拘泥於傳統學術論文撰寫格式。

檳城之地理、歷史概況

檳城是馬來西亞華人聚居比例最高的地區,也是我此行最重要的研究場域;此外,拉曼大學雙溪龍和金寶兩個校區所在的吉隆坡霹靂州金寶地區,也在我此行實地踏查與探訪的區域名單當中。

7月1日,從台北桃園機場起飛,大約四個半小時就到檳城了,和開車到高雄的時間差不多!檳城州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主要是由檳島檳榔嶼)與威省兩部分所組成。檳城機場位於檳島東南方的峇六拜,北臨檳州首府喬治市(馬來西亞第二大城),由於是在檳榔嶼上,必須經檳威跨海大橋,才能進到馬來半島的威省境內。過了橋就是威省主要城鎮北海(Butterworth),我這一整個月的落腳處是鄰近北海,位於北賴(Perai)的市鎮詩布朗再也(Seberang Jaya),如果從這裡往北,開車大約三小時就到泰國邊界了,相當於台北到嘉義的時間;若往南走,約莫四、五個小時可到馬國首都吉隆坡,大概是台北到高雄的距離;再往南約一個半小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的馬六甲;如果再南行三個小時,那就到新加坡了。

檳城是在十八世紀(1786年)才開始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攻陷馬六甲,滅了馬六甲王國;十七世紀初,荷蘭人打敗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十九世紀初,已佔有檳城與新加坡的英國人,以在印尼的利益交換荷蘭人讓渡馬六甲;之後,英國人將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併成一個省,稱為海峽殖民地;直至1957年,馬來西亞才脫離英國而獨立。如今的馬來西亞,土地約為台灣的9.5倍,人口則只有1.4倍,約3,200萬人,其中,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比例分屬前三名,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

馬來西亞之華文教育

一般人都只知道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中,保留與傳承華人文化最完善的地區,華文教育(華教)在這裡非常普及,但卻不知道大馬的華教有著一段得來不易的辛酸血淚史!許多先賢前仆後繼,推動華教不遺餘力,才有今日局面,其中之一的林連玉,甚至為維護華教而與政府抗爭,最終被視為反動份子而褫奪了教師權與公民權,是位為華教犧牲奉獻的鬥士,有人更尊稱其為「華教族魂」、「華教第一鬥士」、「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父」!林連玉曾謂:「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晚年,雖因沒工作而生活困頓又疾病纏身,但還在積極為華教吶喊。1985年辭世時,大馬華人為感念其對華教的付出與貢獻,靈柩在萬人陪伴下,繞行了吉隆坡市區5公里,護送最後一程。如今,全馬仍有60所堅持不改制為「國民型中學」的「獨立中學」,在毫無政府經費補助的艱難環境下,堅持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言,這是馬來西亞華人推動華語教育、維護華人文化,得之不易的成果。

訪問拉曼大學雙溪龍校區

此行最重要的是要到拉曼大學(縮寫UTAR,簡稱優大)的中華研究院訪問、演講。UTAR成立於2002年,是淡江大學在馬來西亞非常重要的姊妹校,與1969年創立的拉曼大學學院,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學制的學校,卻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UTAR擁有位於霹靂州的金寶總校區和吉隆坡的雙溪龍校區,學生總數約2萬5千人,規模大致與我校相當;現有9個學院、3個研究所、32個重點研究中心、2個學習中心所研究院,學科涵蓋文、理、工、商、管、農、醫等,是一所學科齊全的綜合型大學。

7月8日,趁著該院張曉威院長到檳城舉辦學術活動之便,約好晚上在喬治市中心,位於光華日報舊址的娘惹傳承餐廳,一起餐敘並討論後續行程。這餐廳附近的銀行街盡是英式建築,隨意走走都可感受到檳城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張院長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自大學起就到台灣讀書,從台灣大學歷史學士、中央大學歷史碩士到政治大學歷史博士,前後十五年,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祖上來自廣東潮州,所以,客家話也能講。我向張院長請教了許多大馬教育制度、大學環境等問題,同時分享台灣高教現況,並與張院長敲定7月19日,先前往吉隆坡的UTAR雙溪龍校區進行學術訪問,7月24日再到霹靂州的金寶總校區演講。

7月19日一早6點多天還沒亮就出門,前往北海車站搭預定7點半開的KTM ETS動車,前往吉隆坡。檳城到吉隆坡大約3百多公里,相當台北到高雄的距離,時速100公里左右的ETS要開上4個半小時。未料到了半路,車長忽然叫大家下車換大巴,因為前面軌道有狀況過不去。改搭大巴,一路晃到吉隆坡已經過午了,比預定時間晚約一個小時,幸好當天下午沒排任何行程。吉隆坡的公共運輸,比起檳城而言相對完善,不過就是有點複雜,乘客要在不同軌道系統間轉換,即使預先作了功課,通常還是要找好久才找得到換車的站點。在吉隆坡中央車站KL Sentral)簡單吃過午餐,改搭8號草綠色線的Monorail單軌電車,前往飯店,準備隔天的演講。

吉隆坡,如今是馬來西亞首都,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會,不過在150多年前,只是一個擁有數百華人的錫礦小鎮,繁榮程度遠遠落後於馬六甲、檳城、新加坡這些英屬殖民的港口城市。在吉隆坡的開拓史中,早年來自廣東的葉亞來,無疑是改變吉隆坡命運的重要推手,他自受命擔任華人甲必丹後,畢其一生建設吉隆坡,平息內戰、安穩民心、發展礦業、開闢道路、創建醫院、開辦學校、建立廟宇、開設會館 ... 等作為,為吉隆坡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奠定日後發展的根基。隨著時間的推移,吉隆坡不但逐步成為雪蘭莪州首府,甚至更進一步成為馬來西亞首都,葉亞來於是被尊稱為吉隆坡開埠之父,或吉隆坡之王!

為了更進一步瞭解吉隆坡甚至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歷史,我在前往UTAR雙溪龍校區訪問時,順道去了一趟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該館位於宏偉的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二樓,離雙溪龍校區不遠,館中展示了從鄭和下西洋、明朝與馬六甲王朝關係、殖民時期大量華人移入、日據時期華人奮勇抗敵、英軍與馬共武力鬥爭、緊急狀態下的新村、脫離殖民而獨立建國、華人為華文教育奮鬥 ... 等主題,走完一遭,相當於上了一堂馬來西亞史!

參觀完博物館後,張院長特地安排了陳中和老師來接我,陳老師也是馬來西亞華人,同樣是大學開始到台灣求學,從淡江大學國貿系學士、東南亞所碩士,一路念到文化大學大陸所博士,還曾在台灣兼課,前後待了近二十年,對台灣相當了解,因此,雖是首次見面卻格外親切,目前在UTAR任教,從事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研究。

雙溪龍校區僅有兩棟大樓,相當於該校在吉隆坡的城區部,學生約七、八千人,另外還有一萬多名學生,主要都集中在校園相對廣闊的金寶總校區。UTAR的學生大多是華人,但主要的教學語言是英文,其中只有中華研究院中文系與位於該院對面的創意產業學院中文媒體系,還有醫學院的中醫系,是目前僅有的幾個可用中文授課的科系。有趣的是,其他很多大學也有中文系,但因馬來西亞教育部並未核可採用中文授課,因此只能用英文或馬來文,碩博士論文也不能用中文寫,這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成英文豈不都變了調?所以張院長認為有必要成立翻譯系,以因應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族群、多種語文的社會。

訪問行程中的空檔,我決定自行到處走走、看看,由於雙溪龍校區並無所謂的「校園」,所以每層樓中間都留有一個大空間,以供學生活動。隨後,晃到圖書館瞧瞧,幫我導覽的館員介紹說該館共有7位專業館員,其中3位是華人、4位馬來人,都是大學圖資相關系所畢業的,而她是UTAR中文系學士,再到馬來亞大學修讀圖資學碩士,導覽過程還特地幫我介紹國會分類法、中文館藏,並找出金庸小說來與我分享。隨後,張院長和陳老師帶我去見國際處賴順安處長,處長也是留台的成功大學博士,對台灣同樣非常友善,雙方特地在台灣地圖前交換校旗、合影,隨後進行簡單的交流,結束一天的學術訪問。回程,陳老師在車上又跟我分享了許多關於馬來西亞的歷史文化,是我到目前為止聽到最精闢的,果然是術業有專攻啊。

華社研究中心演講

7月20日,受華社研究中心(簡稱華研中心)詹緣端主任之邀,前往該中心以「在地記憶、數位共筆:一同書寫大眾歷史」為題進行演講。華研中心是一所純由馬來西亞華人社團(華團)所支持的民間研究中心,位於吉隆坡的中華大會堂後棟,緊鄰陳嘉庚博物館,趁此次演講機會,也順便參觀了華研中心的集賢圖書館陳充恩電子圖書館。別看華研雖小,卻是五臟俱全,光是數位化用的高階掃描器,據說就折合新台幣一百多萬,而全文OCR和Metadata系統,則都是由法國開發的,對於中文簡繁體,及各種版面的辨識率都極高,若再加上前台的電子圖書館系統,估計應該所費不貲。目前,該館已完成數位化且上網的資料,就約有七、八萬筆,甚為可觀,此外,另有圖書修復組,負責古籍的修復。一個僅有區區六位館員的圖書館,竟能做這麼多事,不得不令人讚嘆、佩服!

我當天的演講大綱如下:

「故事,永遠是最吸引人的題材,而具歷史文化底蘊、結合庶民與土地的故事,更是數位人文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創意產業則是說故事產業,說感動人心的故事,透過各式各樣表達方式與傳播媒介!

來自台灣淡江大學的林信成教授,將以『在的記憶、數位共筆』為題,分享其藉由不同領域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關懷,以大眾史學為經、資訊技術為緯、在地元素為養分,跨越「時間、空間、人間」三大面向,說台灣大淡水地區的故事;在時間上貫穿古往今來、在空間上涵蓋山海城鄉、在人間上則涉及士農工商,融合數位科技、歷史考證、影像敘事、地方文史、使用者行為等議題,為保存在地文化資產而努力;其經驗或可成為推動數位人文應用於大馬華人文化保存之契機。」

當天的講座是對外開放的,除了華研中心的研究員、館員之外,也有許多關心數位人文發展的民眾參與,對我的講題感到高度興趣,並且提問了許多問題,彼此互動、交流相當熱絡;詹主任則是興奮異常,躍躍欲試地想以吉隆坡地區為基礎,推動在地文史的數位共筆計畫。

參與留台聯總文華之夜

華研中心演講結束後,當天晚上適逢大馬留台校友聯合總會留台聯總)45週年慶「文華之夜」。受淡江大馬校友會袁家宏會長之邀前去參加,原本以為只是簡單的餐會,沒想到席開五十桌,更來了許多重量級貴賓,充分顯示馬來西亞留台校友影響力之大、向心力之強!席間還巧遇了同樣也來馬來西亞待一個月,到馬來亞大學駐點研究的我校大陸所陳建甫教授;此外,拉曼大學尤芳達副校長也出席了餐會,副校長得知我到拉曼大學訪學,並在檳城進行當地華人文化研究時,除了表達歡迎之意,還非常熱心地跟我介紹一位檳城非常專業的古蹟修復專家,建議我可以前去拜訪,了解更多檳城在地的文化遺產;席間,同時認識了淡江畢業、現為世界留台校友總會的李子松總會長,他是專程遠道而來,出席這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總會45週年會慶活動的。參與此次的文華之夜,讓我更充分感受到淡江校友滿天下,因為許多自各地來到吉隆坡與會的淡江校友,一聽說有母校的老師來到現場,紛紛過來相認、問候,拍照留念,您說~這不是淡江校友滿天下,什麼才是?

拉曼大學金寶校區演講

7月24日,依約前往拉曼大學位於霹靂州的金寶總校區演講。金寶離檳城約需兩小時車程,大概是台北到台中的距離,這裡原是一個盛產錫礦的繁榮城鎮,可謂遍地是金寶(錫),但自從錫業沒落之後,小鎮也漸漸失去昔日風采,甚至還一度被謔稱為「死城」,直到拉曼大學設校於此,才又漸漸有了復甦跡象。學校所在地的周邊,因為都是新興社區,所以稱為新街場;而早期繁華、如今榮光不再的老街區,則被稱為舊街場。

趁著演講前的空檔,順道去參觀了位於新街場的「近打錫礦工業博物館」。錫礦產業曾給霹靂金寶地區帶來錫日輝煌,如今繁華褪去,僅留追憶,該館完整的保留與呈現昔日採錫盛況,以及當年華人契約勞工,經由「賣豬仔」被連拐帶騙賣到南洋做苦力的辛酸歲月。所謂「賣豬仔」是指晚清時期,經簽約成為契約華工,而前往海外工作的勞工或苦力,因會收到一筆扣除介紹費、交通費和傭金後的預付薪酬,所以俗稱賣豬仔;而販運、交易豬仔的招工館,則俗稱「豬仔館」。許多來自窮鄉僻壤或生活困苦的華人,被招工館以欺瞞手段騙至海外謀生,當中不少人甚至因環境惡劣而客死海上或異鄉;當然,也有一些早年被賣到海外的「豬仔」,後來歷盡艱辛,不斷奮發向上,甚至白手起家而成為大礦主或企業家,像陸祐就是;澳門在19世紀便是人口販賣中心,更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金寶礦區屬於近打河谷地,早年會發現錫礦也算天意,據說是因為當時一頭人們飼養的大象,有一天走失了,回來時身上竟沾滿錫粉,才促使大家找到錫礦蘊藏地;如今,博物館入口有個雕塑,就是用來紀念這頭大象的。

參觀博物館之後,校方安排了一位碩二生開車來接我,先到餐廳和杜忠全主任、陳明彪老師一同用餐,吃了道地的麵包咖哩雞、佛缽,然後到學校繞一繞,拜訪陳愛梅老師,之後才前往教室演講,這三位老師也都是留台的優秀校友。

這場演講,我同樣以「在的記憶、數位共筆」為題,分享我們在台灣藉由不同領域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關懷,保存與訴說在地故事的成果;與會者包括了中華研究院的教師和學生,好幾位老師在聽完演講後,紛紛感興趣的提問:若想在金寶地區推動數位共筆,該如何著手進行?人力不足如何克服?經費問題如何解決?內容如何確保版權無虞?我則依據自身經驗,一一回答,希望能有所幫助與啟發。

演講結束後,碩二研究生又帶我去舊街場走走,參訪超過百年歷史的「金寶古廟」(主祀觀音娘娘),完成這一天既短暫又充實的行程!

與檳城州議長餐敘

馬來西亞共有十三個州,檳城州應是目前華人比例最高的州屬,長期以來甚至都是華人在執政。7月22日,透過台商協會陳俊來秘書長從中引薦,有幸與檳城州立法議會劉子健議長、李凱倫議員一同餐敘,席間,簡單的介紹了淡江大學現況並致贈禮物,也算得上是宣揚校威兼拓展國民外交。議長相當親切、健談,除了大略跟我分析目前大馬政局兩大陣營,包括剛執政的希望聯盟和剛下野的國民陣線外,在得知我來做當地華人文化研究後,便熱絡的介紹了檳城幾位知名的文史工作者,如:張少寬先生、陳劍虹先生;古蹟維修專家,如:陳耀威先生、黃木錦先生等;並建議我有機會可去拜訪他們,必有所得!

檳城留台同學會演講

7月23日,陳秘書長又幫我引薦了檳城留台同學會林岳樺會長和多位重要幹部,況且還邀了古蹟維修專家黃木錦先生一同餐敘。黃先生也是留台就讀成大建築系的校友,參與了許多檳城古蹟維修工作,聽聞我在做數位人文的研究,興趣盎然,立馬與林會長商議,看能否邀我演講一場?於是,在檳城留台同學會的盛情邀約之下,敲定7月28日加碼演出一場。當日,感謝許多留台學長姊踴躍出席,一起重溫台灣記憶!更感謝林岳樺會長、古蹟修復師黃木錦學長各贈書一冊,這兩本書都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珍貴材料,當抽空拜讀。

檳城史蹟踏查

檳城的老街區是一個步調緩慢的、2008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小城,值得細細品味。

7月12日,我首先走訪了檳城的本頭公巷周邊,這是當地非常著名的壁畫街區,其中一幅姐弟騎單車,更是舉世聞名!如今此畫已然斑駁,繼之而來的是更多街頭藝術創作,使這個老街區湧入眾多國際觀光客,相對也改變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許多店家乾脆捨棄祖傳行業,將店面出租以換取更高報酬。14號生活館是一家難得的、頗具特色的傳統藝品店,老闆是位文史工作者,不但熱心介紹該店經營理念,也推薦了一般觀光客不會去的景點。而唐人厝China House)則是一家有溫度的老屋咖啡館,走累了隨時可以入內休息、參觀、用餐、喝咖啡。吃過午餐,逛入一家老茶行,才第一次聽聞所謂的六堡茶,這是來自廣西壯族的特產,早年隨著華人移民傳入南洋,據說除可祛濕、調理腸胃外,還具備除油腻、助消化、提神、養顏、瘦身等功效。

7月26日,決定從威省的北海坐渡輪橫越檳威海峽,再度到檳島進行史蹟踏查。在馬來西亞,只要下載Grab App安裝,便可直接在線上叫車,非常方便;當天叫了一部Grab,搭到Butterworth碼頭,買了船票,不到20分鐘的航程,就到了檳島喬治市,展開一天的文化資產之旅。

從檳城渡船頭出發,當日行程主要是想去小印度和華人宗廟區走走。跨過天橋,途經Wisma MTT大樓後,在路口的光華日報社右轉,遠遠的,便可看到紅白相間的消防隊高塔式建築,是一座相當醒目的地標。到了消防隊,路口右轉即進入小印度街區,若由檳島地圖從北方往下走,小印度正好夾在洋人區和華人區之間,是印度人聚居處,有許多具印度特色的小店。繞出小印度,一邊是潮州會館韓江家廟,另一邊則是馬里安曼興都廟(印度廟);參觀過這兩間風格迥異的廟宇,時間也差不多正午了,往回走到消防隊路口,對面即是Black Kettle咖啡屋。中午在這裡用過午餐,接著朝另一個方向走,不久就到了世德堂謝公司,這是個中西合璧的謝氏宗祠;隨後,沿著街道往下走,便是葉氏宗祠、福德正神廟、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馬來清真寺,繞完一圈來到龍山堂邱公司(邱氏宗祠)時,已是下午五點半,通常在五點整就關門了,無法參觀!在走回碼頭途中,路過檳城知名的水上人家—姓氏橋,這是以木板自岸上搭橋延伸至海面,再建屋於木橋兩側的同姓社區。上一回來,曾參觀過雜姓橋和姓李橋,猶記得一進姓李橋入口,右側有一間供奉保生大帝的金鞍山寺,廟裡的大叔告訴我,他祖上來自唐山,因戰亂逃避拉伕,身背神像渡海來此,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此次因時間關係,只進姓林橋走馬看花一番,並未細探。隨然,趕搭6:20的船回北海,完成這一天徒步踏查檳城老街區的行程。

參訪USM檳城校區

7月9日一早,因緣巧合,在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SM)材料工程系張光耀教授的引領下,參訪USM位於檳城的校區。這個QS世界排名大約落在165、亞洲43、東協第6的大馬頂尖大學,若單從排名來看,大約相當於台灣的清大、交大,略遜台大一些,創立於1969年,今年正好滿50週年。張教授介紹說該校的考古學系舉世聞名,隨後帶我們參觀校內的一座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擁有五花八門的館藏,從史前恐龍、原始人類、馬來文化、峇峇娘惹、皮影木偶、南洋風箏、橡膠產製、錫礦開採、棕櫚生態、早期電器、古董相機、太空科學、飲食文化 ... 包羅萬象,雖看得我們眼花撩亂,但收穫頗豐。下午,一同拜訪化學系的另一位華人教授Prof. Yeap(葉教授),他說其祖上來自福建,所以「葉」是用福建話發音,拼成Yeap而非Yeh。

這兩位教授雖都是理工背景,但對歷史、人文很感興趣,我向兩位請教了許多關於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教育制度,暢談了一個下午,賓主盡歡。

參訪檳城國際學校GEMS

7月11日,參訪GEMS,這是一所位於檳州新邦安拔的國際學校,走的是英國劍橋體系,但因很多學生都是華人子弟,所以GEMS的招生主任Mr. Johnson,華文也不錯。他來自吉隆坡,雖然也是華人,但從小講英文,三年前到GEMS任職時,一句華文都不會,經過苦練,現在已能對答如流。他說GEMS雖也有華文課程,但對學生而言是不夠的,尤其現在中國越來越強大,華文越來越重要,他自己的小孩雖也就讀GEMS,仍在外補華文,在馬來西亞,至少要會馬來文、英文、華文三種語言,才比較有競爭力。

參訪檳吉台灣學校

今年6月,檳吉台灣學校檳吉台校)送走了最後一批畢業生,正式吹響熄燈號,馬來西亞就僅剩吉隆坡尚存一所唯一的台校了。檳吉台校前身,是溫世仁先生在檳島創辦的檳城台校,致力於培育台僑子弟;溫先生過世後由檳州和吉打州台商合力接手,更改校名並將校舍遷至威省現址;隨著大環境變遷,檳、吉兩州許多台商出走到越南,生源日益減少,校方只好決定收攤,殊為可惜。7月17日,我前往檳吉台校緬懷一番,適逢校長在打包,正好拍照留念兼寒暄。校長姓池,台灣新竹人,和我同年,師大社教系圖書館組畢業,認得黃世雄、黃鴻珠等老師,大學時代每年打大圖盃;這邊結束後,即將前往越南國際學校,開創另一番教育事業。

參訪韓江中學

此外,獨立中學(獨中)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非常特殊的存在,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由於華文並非馬來西亞官方語言,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面臨被迫改制為「國民型中學」,且不得使用華文作為教學語文的壓力;許多擁護華教的人士遂起而力抗政府教育政策,甚至被視為破壞種族團結的反動份子;經過長期艱苦奮鬥,不接受改制的華文中學就稱為「獨立中學」,成了民辦的教育體制,不但須在經濟上自力更生,以維持學校運作,獨中的統考也未受政府承認,造成獨中畢業生必須前往本地私立學院或海外國家繼續升學。曾有一段時期,獨中慘澹經營,幾乎面臨生存危機,直至1973年的獨中復興運動之後,才起死復生。時至今日,馬來西亞華文獨中已成為肩負發展華族母語教育,承傳華族文化的重要機構,辦學也達一定學術水準,其統考文憑受世界多數大學承認,獨中畢業生更是廣布世界各地。位於檳城的韓江中學是現存的六十所獨中之一,7月23日,與校方約好前往拜訪,在圖書館李傳芳館長詳細解說下,對於進一步瞭解大馬獨立中學的華文教育相當有幫助。

參訪韓江大學學院

韓江中學韓江大學學院韓江小學比鄰而立,但獨力運作,三校系出同源,乃廣東潮州人所創辦的學校,係以家鄉的河川為學校命名。在7月28日留台校友會的演講會場上,韓江大學學院副校長暨中華研究院院長也蒞臨現場,並誠摯地邀請我前往參觀韓江華人文化館,這個館我已久聞其名,加上韓江大學學院亦為我校姊妹校,遂與副校長敲定隔天(7月29日)前往拜訪,結果,果然不虛此行。

韓江華人文化館一入門,即是韓江三校(小學、中學、大學)之起源-韓江家廟(兼潮州會館)的介紹;接著,館內以大型海報對大馬的華社組織,包括地緣性、族緣性、業緣性和綜合性社團,系統性的加以解說,讓參觀者有個更全面的了解;隨後介紹的是華人涉足的多元經濟,從錫礦業、種植業,橫跨到碼頭業、銀行業、建築業 ... 等,展現出各行各業都有華人的足跡;而在保留及推動華文教育方面,呈現的則是一頁頁捍衛母語教育的血淚史,不是我們在台灣所能想像的。這趟參訪讓我對檳城,甚至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讓我此趟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研究之行,畫下完美的句點。

總結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度,其華人文化相較於東南亞其他國家,更是保留得既完整又豐富,非常值得未來深入探討,並進一步結合數位科技加以保存與推展。此行,不論是在檳城、吉隆坡或金寶的三場演講裡,我都以「自己的歷史自己寫」、「從土地長出來的文化最感人」作為總結,勉勵當地華人社群,努力應用數位共筆工具,紀錄在地人文、歷史發展,訴說自己的故事,並可從該地區有別於其他地區之處著手,依人、事、時、地、物加以區分,進而構築出點、線、面、體之架構。初略整理如下所示:

檳城:

吉隆坡:

金寶:

「在地記憶、數位共筆」之精神,在於結合當地社群力量、協同合作、創造多贏;我以在台灣所創建的「淡水維基館」作為典範加以說明,它不但是一個數位共筆網站,也是一個有故事、有溫度、有感情的網站,更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數位人文資料庫!